封建时代奉行科举教育,读书是为了应考做官,是男人的事。女人因为不能做官,就鲜有入学机会。封建统治者打压妇女,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提倡女子读书。妇女只能困居家中,整天从闺房到厨房,相夫教子终其一生。到了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新学堂兴起,为妇女提供了可贵的求学机会。新学校讲授科学知识,学以致用,广大男女青年踊跃要求入新学堂读书学习,成为一时风尚。但封建习惯势力仍对女子入学读书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男女同校读书。
1912年12月27日,孙中山在松江清华女校发表推广女子教育的演说时与该校师生合影(图源:《孙中山图典》)
然而,香山同盟会会员刘思复却敢开风气之先,冲破不许女子入学的传统观念,带头创办“隽德女学”,让香山妇女从此有了读书识字接受教育的机会。刘思复根据西方关于自由平等的理念,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近代文明国家的基本要素。“凡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其权利义务无一不均者,斯之谓文明国;若一国之内,门阀互异,阶级厘然者,斯之谓野蛮国。”他从中国古代历史上寻找人类平等的根据。他指出古人造字时主张男女平等:“考许氏说文女部妻字云,妻,妇与已齐者也。”又在《佛教之男女平等观》一文中,引证佛经“男女并度”“比丘尼和沙弥尼”“善男善女”等说法,说明佛教主张男女平等。
刘思复(1884-1915)
(图源:《孙中山与香山相关人物集》)
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理想,刘思复大力倡办女学。从日本回国后,他不顾当时种种非议和反对,于1906年在香山创办“隽德女学”。这是全县第一所女子学堂,开了香山女子教育的先河。学校创办时仅招生30多名,但在全县起了良好的带头作用,受到舆论普遍称赞:“邑中女学以隽德女学校成立为最早,教授管理,亦最合法,成效卓著。”
由于隽德女学办学成功,1910年获准改为公立学校,增加经费,扩大招生,又设立寄宿舍,成为全县女学的模范,促进了香山女学堂的发展。继“隽德女学”之后,香山县陆续有人仿效开办女子师范学堂、光汉女子学校和斗门简易女学等。从此女子学文蔚然成风,与男子并肩前进,共同承担起社会改革的重任。其中尤以本县绅士刘数初独出巨资,创办光汉女学校最为著名。该校校址设于石岐狮子街,地方宽敞,学科完备。学校规定女生报名条件有3条:一是年龄在7-35岁,二是不缠足者,三是品行端淑、身体健全者。学费每人每年收20元,于上下学期开学之日,各缴纳一半学费。自1908年11月26日开学后,就学者不下数十人。该校完全参照隽德女学的教学管理方法,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制。首先明确教育的宗旨,是以德育为经,智育、体育为纬,务求养成女子自立之资格,并为家庭教育之张本。其次编制上按女子初、高两等小学程度分班教授,不拘年龄长幼,只以学生学力之深浅配置。至于学习期限,则定为8年,初等班学习4年后,再进入高等班学习4年毕业。
石岐孙文中路的狮子街,摄于2001年
(中山市档案馆藏)
女学校的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充实,初等级学科有7门功课,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女红、体操、音乐、图画;而高等级修读的功课则达10门,分别为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格致、女红、图画、体操、音乐。其中女红、体操、音乐三科专聘女教员教授,其余各科则聘男教员教授。授课时间为每星期共30课时。初等级学生修读的7门功课,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课程,但多了女红课,少了外语课。女红课是专为女士而设,其内容无非是针线、裁缝、织毛线等等,而修身课即是今天的品德修养课或政治课。至于高等级学生修读的10门课程,则相当于现在的初中学生的课程,其中格致课即今天的理科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等。从这个课程表可以看出,隽德女学和光汉女学的办学理念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隽德女学的毕业生,学历程度相当于如今的初中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是相当高的。
由于当时香山的女子学校只有少数几所,而失学和不识字的妇女为数众多,无法一一招收入学,更何况包括学费、衣履费、书籍费的入学费用不菲,非一般贫寒人家所能承受。因此有识之士又大力提倡推广扫盲运动,成立简易识字学塾。这一倡导引起强烈回应,陆续有办学者增办简易小学。例如斗门新围赵筱溥、赵笔锋、赵伯陶、赵少墀等人,在创办初等小学之后,又办一所简易女学,将围内不识字之妇女授以书算、信札、家政等科,借小琅环书屋为教授场所,由赵少墀担任教授。
1936年6月20日,粤东女子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时师生合影
(中山市档案馆藏)
香山女学堂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大笔经费。由于女学堂大抵都是由志士仁人发起,私人出资兴办,数量不多,条件也有限。这些私立女学,“大率因陋就简,勉强支持。外无宏大之规模,内无完备之科学。女子之负笈从师,无地寄宿,其障碍必多,欲求发展非筹款不可。”筹款有两种办法:一是发动社会义捐。香山人多有疏财仗义之人,设立保育会和救灾会之时,社会人士捐款十分踊跃,其他如戒烟会、清洁局方面,也有许多人士捐款赞助。何况兴办女学,是为一邑女子谋幸福,于是富商巨贾更是大力捐款赞助。二是从庙堂、庵寺各处之盈余,酌量提拨款项,以充经费,并逐步使私立学校转变为公立学校。大体上这都是香山女学堂发展的必由之路。
香山开办女学堂过程中也遭遇到许多挫折。如上恭都淇澳(今属珠海)乡绅钟榄正热心办学,鉴于女学不兴,家庭教育由此不振,于是邀集亲朋好友、各界人士创立女学一所。开办数月后,颇有成效,影响甚大。可是其后由于该乡愚民无知,妄造谣言,致使学校半途停学解散。而钟榄正不久亦患病身故,其后再无人出面接办女学。
一些女学堂之解散,与学校本身存在的某些问题不无关系。当时有些女学生举动轻浮,贻人口实。如烟洲警局开幕,有女学堂应当局要求派女生前往参加茶会,又有戒烟分会演影戏,以女学生卖物。因此有人警告女学堂的校长道:“公等今日既可为女界之功臣,明日也可能成为女界罪人。为了保全女学,必先戒绝此类无意识之举动,而进以文明之教授,使女界各分子,咸有保重名誉之自觉心。若不问事之大小,动辄利用女界,则走马呼医,未免太易。而学生之人格将日益卑下,全邑女学之名誉将扫地以尽。”
1911年春,香山创设女子师范学堂。开学数月,因各班缺额甚多,后续行招考学生,师范班以15岁以上为合格,初等班以7-10岁为合格,在劝学所报名投考。可是招生日期期限前后矛盾,一说15日考试,一说25日止截报名,令人无所适从。当然,如此种种问题并不是女子学堂办学致命之伤,经过努力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女子中学沿革》(部分)(落款:萧悔尘,时间:1936年7月30日)(中山市档案馆藏)
文丨黄鸿钊
编辑:陈琳琳
复审:王 健
终审:高小兵
文章来源:《档案里的中山(二)》,中山市档案局(馆)编,2015.02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