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一群手持“遥控器”的男人站在塘龙广场上,一队由数十架飞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呼啸升空,吸引了广场上休闲群众围观。随着无人机的风靡普及,塘厦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无人机小分队航拍活动,吸引市民驻足观看。陈湖生摄。
“138片区一天一个样,高铁站也越来越近,塘厦的变化越来越快,我们成立了无人机小分队,希望用我们的镜头能够记录下这一城市记忆。”塘厦摄影家协会会长赵志成告诉小编。
日前,小编在塘厦摄影家协会工作室采访了几位无人机小分队的成员,听他们说起了与无人机恋爱的故事。
“菜鸟先飞”,记录塘厦发展建设
说起和无人机的缘分,酷爱摄影的刘玲莉,以前总爱背着相机东奔西跑、爬高上低,记录下身边有趣的事物和塘厦的变迁。“危险不说,很多画面效果也不理想。”这几年,塘厦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建筑更新换代,很多画面已经无法通过地面拍摄展现。
刘玲莉(右四)正在与小朋友们交流分享。
“刚刚开始接触无人机的时候,就是觉得它好玩好炫,更能用‘上帝的视角’去看更大的视野。”新鲜的镜头感觉让刘玲莉兴奋异常。2018年,一次偶然的接触,让刘玲莉决定尝鲜无人机。
航拍赣深铁路塘厦段。刘玲莉摄。
刘玲莉沉醉在无人机航拍的世界里,有空就带着无人机外出拍摄。特别是在高铁站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或是蜿蜒的高铁线路,或是辛勤的高铁建设者,亦或是那一抹醉人的晚霞……
航拍东深供水管理局。刘玲莉摄。
“炸机不重要,重要的是千万不要伤人。经历过炸机之后,我会更加注意飞行安全,也更大胆的去‘飞’!”刘玲莉回忆自己的第一次炸机经历,那是在赣深铁路塘厦段附近拍摄,因为太过于专注画面构图,没有留意飞行环境,由于光线问题,无人机避障功能无法识别,飞机直接撞到了水泥墩柱上。
航拍赣深铁路塘厦段。刘玲莉摄。
一年多的时间,刘玲莉从“菜鸟”变身飞行达人,在塘厦的航拍圈里更是小有名气。“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伙伴越来越多,我相信,无人机也会越来越普及,‘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5年飞手”无畏炸机,只为定格最美塘厦
今年48岁的张天其,已经是一名“5年飞龄”的航拍手,说起无人机,他认真的表情里藏不住对摄影的热爱。
张天其(右三)与影友们合影。
多年来,张天其利用无人机记录下身边的变化。经过改造的塘坑水库如丝带飞扬,郁郁葱葱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迎宾大道两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在夜幕下灯光闪耀照亮长空……仿佛上帝视角般的俯瞰,让人眼前一亮。
航拍迎宾大道。张天其摄。
“天气一好,就会抽时间带上无人机出去拍片。”最初属于技术的“菜鸟”,张天其要找一块安全无人的场地,战战兢兢地操控着无人机。通过观察摇控设备上的监视画面,操纵着无人机飞行,同时还要不断调整无人机上的摄像头角度。“想要一张好照片是不容易的。”航拍需要能见度高的天气环境,需要适合飞行的场景,缺了其中任何一项都没法成功。
航拍塘坑水库。张天其摄。
多年的无人机飞行,“炸机”对于张天其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经历,“一台掉进了平山公寓的荷花池里,一台摔进了湖南安化云台山顶茂密的小竹林里,还有一台留在了荷兰桑斯安斯风车村的海底里,加上更新换代的前前后后换了6部无人机了!”他笑着说道,2018年张天其和协会朋友出国游玩,在桑斯安斯风车村拍摄海平面时,为了压低高度拍摄,无人机刚好被卷起波浪拍打中,瞬间变沉入了海底,永远的留在了大洋彼岸。
航拍迎宾大道。张天其摄。
随着机器的换装,张天其也从门外汉变成了达人,他更是把身边的美景,通过镜头记录下来与影友们分享。“虽然辛苦,但是我乐在其中,很多人看到我的视频后,都在感叹塘厦原来还有这么美的地方。这更坚定了我通过航拍记录城市变化、展示美好塘厦的心愿。”
组织团队,记录塘厦发展变迁
相对而言,对摄影充满热爱却没有实操过无人机的田湘宾和陈湖生来说,无人机是一个新的尝试。63岁的田湘宾热爱摄影,爱带着相机到处去拍。面对无人机这种新事物,他非常乐意去学习。同样也热爱摄影的陈湖生今年50岁,他说无人机是一个智能化的器械,能代替我们到我们达不到的地方看世界,拓宽摄影师的视角。
无人机小分队第一次航拍活动。赵志成摄。
据了解,塘厦摄影家协会无人机小分队于2020年7月10日正式成立,现有21位成员。赵志成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承载记忆和岁月的建筑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渐渐消失,成立无人机小分队的初衷是用大的视野去记录大的场景,保留塘厦人文记录,见证塘厦的发展变迁。“我们将分区分片分组去展开拍摄,把塘厦的旧改工程或是旧厂房改造记录下来。”
航拍四村福基围。欧志芳摄。
今后,无人机小分队将搭建起无人机摄影创作、研讨等活动的交流平台,在推广无人机摄影技术、提升无人机摄影水平、规范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好的为喜欢无人机摄影的广大会员服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