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非遗·七夕趁墟”8月24日10:00—21:00来越秀区中山四路骑楼街,看非遗、祈福禄、赢奖品,过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时候,每到七月七日,女子们聚在一起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拜七姐等。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民俗焕发新活力,越秀区于8月24日在越秀区中山四路骑楼街举办“玩转非遗·七夕趁墟”主题活动,现场展出非遗项目、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等,非遗大师与市民交流互动,带动市民多感官的体验,现场还可以参与传统小游戏赢取礼品。
玩游戏赢奖品
投壶是一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称“投壶礼”,由“射礼”演变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在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当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不能推辞。后来,有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活动现场设有“投壶取巧”体验互动游戏,市民可免费参与,现场领取5支箭,投中3支及以上者,可获得铜葫芦挂件一份,数量有限,送完即止。
游戏时间:8月24日12:00—20:00。
铜葫芦挂件
非遗项目介绍
广彩
广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广州彩瓷或广州积金彩瓷的简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著称。广彩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备受国外收藏者追捧,在欧美大型博物馆和皇宫里几乎都能看到藏品。风格运用了我国织锦图案的手法装饰,以西洋细腻的油画笔法绘出,色彩艳丽、构图严谨、绘工精细,富有立体感。
广绣
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手工刺绣工艺的总称,是近年来广东粤绣中的代表绣,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历史悠久,起源于两广地区的民间刺绣,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永贞元年(公元845年)。
广州榄雕
广州榄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取材于广州增城等地出产的乌榄,主要运用镂雕、浮雕、圆雕等手法创作,而当代榄雕大师曾昭鸿更是别出心裁,利用榄核的外形、特性,独创榄核镶嵌技艺,可将几个甚至上百个榄核镶嵌后进行创作,为中国传统榄雕史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广州玉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已见雏形,以其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著称于世,多采用浮雕和镂空通雕技法,注重利用玉料的天然纹理和色彩,量料取材,巧用色彩,因材施艺,使玉器宛如浑然天成。
广州饼印制作技艺
饼印又称“饼模”。广州饼印,是生产广式月饼和杏仁饼、龙凤礼饼等各式传统广式饼食的主要工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清朝同治年间,广州就已出现数家饼印作坊。饼印制作的工序精良复杂,仅广式月饼饼印的制作工序就多达20余道,其中雕刻的图案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州珐琅制作技艺
珐琅又称“佛琅”、“法蓝”、“景泰蓝”,是一种舶来的工艺品。画珐琅俗称“洋瓷”、又叫烧瓷,亦称广州珐琅,约在17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在雍正、乾隆时期得以繁荣发展,并制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工艺品。广州珐琅是将珐琅釉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固着于铜胎的表面,经掐丝、点蓝、绘画、打磨、烘干等过程烧制而成。
广州狮头扎作技艺
广州狮头扎作技艺与广东醒狮相伴而生,是彩扎业的其中一行。南狮扎作基于广东石雕狮子的造型特点,以神似为基础,造型和装饰设计夸张浪漫、威武雄壮、形神兼备,是岭南地区流行的一项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扎作主要制作材料为竹篾和纱纸,涂上各种颜色,经过扎作、扑狮、写狮、装狮、较生等工序扎制而成,融合了绑扎、糊工、着色、图案、装饰等工艺。
西关打铜技艺
西关作为广州市铜器具生产的手工业作坊,以传统的手工艺进行生产,历史悠久。手工打铜是传统的手工艺作业之一,主要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选用青铜、黄铜、紫铜做为原料,在制造工艺上主要分为铸造与打制两类。铜器制品可分为青铜器、黄铜器、紫铜器,另按不同用途可分为日用品、工艺品、乐器、供器等。
广州蛋雕技艺
广州蛋雕技艺是在禽蛋蛋壳皮层表面进行雕刻、通过减少蛋壳的物质材料,创作出具有一定艺术空间的视觉艺术。蛋雕艺人用雕刀在取出蛋液,清洗晾干的蛋壳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常用的技法有浮雕、镂雕、浮雕加镂空、镂空淡彩等,可在小到鹌鹑蛋、乌鸡蛋、鸡蛋、鸭蛋;大到鹅蛋、鸸鹋蛋、舵鸟蛋上进行雕刻创造。
广州手指画
手指画又称指头画、指墨画,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是以手指蘸墨作画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国画的别支,它深深植根于传统绘画之中,在广州地区的传承与发展兴盛于清代并沿袭至今。清代光绪年间,手指画在国画大师潘天寿手中开辟了气韵生动的国画新风格,广州也出现了中国近代岭南地区著名的手指画画家居廉。
押花画
岭南押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门囊括各种植物粘贴工艺的传统手工技艺。岭南押花选取各种天然植物花卉,经脱水处理,依其天然形态、纹脉和色泽,精心设计,匠心拼贴,真空装裱,将大自然的灵性和美丽长久定格。岭南押花在绿色家居装饰,独特礼品纪念品,以及青少年创意教育、舒缓现代人心理压力、残疾人培训与疗愈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前景。
广州箫笛制作技艺
广州箫笛,又称南箫,是广东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与二弦、提琴、三弦、月琴一起被称为“五架头”,音域以中低音为主,具有音阶准确,音色淳厚、清远、优美、圆润等特点,内径较大,膜较厚,有极强的穿透力和表现力。制作流程较多,对精确度要求较高,主要包括选料、截料、过火、通膛、锉膛、定调、打孔、烙眼、打磨、调音、镶拉套、装饰等工序。
岭南古琴
岭南古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南越王墓出土的琴轸和弹琴陶俑等文物中便能得到印证。岭南派最重要的琴谱资料有1949年杨新伦从琴人容心言处获赠的《古冈遗谱》中的五首琴谱(容氏家传手抄本。该家系皇族支脉,家设雅乐)。此外,《悟雪山房琴谱》也是黄景星之父依据明代大儒陈白沙保留下来的《古冈遗谱》原本手抄本,并博取诸家名谱数十曲辑成的岭南琴曲之精华。
广州剪纸
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项古老而传统的民间艺术,目前发现最早的剪纸是南北朝时期新疆出土的5幅团花剪纸。全国各地剪纸艺术风格各异,广州剪纸汇百家所长,题材与内容极为丰富,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虫鱼花鸟,包罗万象,人们围绕着祈福求祥与花好月圆的美好愿望,展开主题创作,又非常巧妙地运用谐音手法,表达深刻的寓意。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作为我国婚姻文化的重要流派,保留了较完整的中华婚礼古俗,尤重吉祥寓意,承载着广府文化的丰富内涵。围绕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包含择吉日、过大礼、落栊、安床、开脸、上头、出门、入门和回门等流程,为期可达数月。其中各式物件和礼仪,衍生不少民谣俗语,融汇广府地区诸多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敬茶仪式、身着钉金绣嫁衣的新娘、婚宴上的烧乳猪等内容,都已成为广府文化的经典意象。
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
通草画,又称蓪纸画,以通脱木茎髓制成通草片在其上作画。19 世纪时,广州的画师结合西洋绘画技法,用水彩颜料在通草片上作画,画面极具真实感和立体感,绘画内容多体现广府地域文化、风俗民情、海港商贸、物种风景等特色,因而广受来华洋人喜爱而远销欧美各国。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广州北京路核心区管委会
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越秀区文化馆
越秀区非遗保护中心
协办单位:越秀区文化发展促进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