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之乡澳头村
澳头村由雄鸡山、升旗山和笔架山三山环抱,北临汕头内海湾,与龙湖区隔海相望。澳头村创村于元代,最早有马、史、郑等人家在村东南临海处的雄鸡山麓搭寮居住,时称清岗乡。明洪武年间,因遭海寇劫掠,村民内迁至今址定居,后逐渐形成聚落。因地处港湾之首,是停舶之地,故更名澳头。澳头村旧属潮阳县砂浦都,曾与葛洲、东湖合称潮光乡,后又与妈屿并合,称妈澳乡。1960年归属礐石街道办,是濠江区重点侨乡之一。
▲ 澳头传统民居
19世纪初,村中就有人作为远洋海员到东南亚一带谋生。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活所迫,村中大量年轻人以海员身份到香港谋生后定居。澳头村,便有了 “海员之乡”之称。
▲ 后港为澳头老村聚落,古名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
走过狮山路,广场处虬枝盘错的古榕下,三三两两的村民在乘凉闲聊。穿过火船巷,至老市场。市场之后,是依山而建的老村——后港。现澳头村有吴、许、朱、陈、刘等姓氏,吴厝巷、刘厝巷、朱厝巷、许厝巷等是澳头村姓氏聚落的真实写照。后港原有寨门四座,现已不存。
▲ 河源书屋和朱氏家塾是当地望族崇文重教的见证
依山而建的民居, 以几大姓氏的家庙祖祠为头阵,居高临下。保留着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祠堂,鎏金漆彩,望族的气势依然不减当年。前面低洼处是一畦畦绿油油的菜地,有村民正在耕作。往高处走去,朱氏家塾、河源书屋,昭示着当年大族们崇文重教的风气。行走在宁静的村中,仿若置身世外桃源。许山前、湖里巷……这些颇为诗意的名字为澳头村增添了一股文艺气息。
▲ 街巷的名称反映了当地民间信仰
升旗山上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的震武寨,清光绪六年(1880年)由英国人所建的德洲岛灯塔,是澳头作为沿海兵防要地及港口门户的历史见证。南滨路附近的候鸟天堂苏埃湾红树林湿地生态区,给澳头贴上了休闲绿色的标签。
亦古亦今的澳头村,以临海靠山的地域优势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继续为后人展示着山海相融、开拓进取的文化印记。
▲ 2011年,从澳头升旗山远眺南滨片区,当时还是一片荒凉
信息来源:选自《发现城市之美·濠江》(世界知识出版社),区委宣传部;音频制作、编辑处理:“今日濠江”新媒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