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近年来,广东各地涌现出一批红色资源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小康村”。
“红”,可以是党建引领,是经济发达,是产业振兴,是村民富裕,是生活红红火火,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村民网红,也是小康社会中村民一张张红彤彤的笑脸。
为此,在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委农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办的指导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南方农村报、南方网、南方杂志、南方都市报、南方+等媒体以及快手平台,推出2020寻找广东“最红小康村”报道,走进百姓内心,用笔和镜头,记录红色沃土上的小康故事,凝聚决胜全面小康的澎湃伟力。
同时,2大红色小康评选活动~“广东十大最红小康村”评选报名及“广东十大小康故事员”评选报名(需提交小康主题的文图或视频)也同步启动,敬请垂注。
暮色四合,五沙村党群服务中心对岸的篮球场逐渐热闹起来。悠悠河风送来阵阵凉意,伴着欢快的音乐,洗去五沙人一天的疲乏。晚饭后坐在篮球场边的大榕树底下,与几个友人天南地北的闲谈,是黄伟明一天中最惬意的事。
位于中山市横栏镇的五沙村,搭上三沙村花木产业发展的快车,逐渐成为横栏镇花木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花木产业如何带动五沙向前发展?(详情点击观看以下视频)
最红小康村:五沙村
黄土地长出“致富花”
20年前,靠开挖机补贴家用的五沙村民黄伟明怎么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的命运会与一棵马路旁的苗木紧紧绑在一起。
变化从横栏镇北部的小榄镇开始。原本种着蔬菜水稻的农田,不觉间,立着一排排整齐的苗木。不多时,隔壁的古镇镇也开始“不务正业”,土地都种上了苗木。彼时,横栏镇五沙村还是一个以水产养殖为主,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但改变悄然发生在横栏,率先动起来的是毗邻古镇镇的三沙村。2001年,三沙村开始筹划建设花木基地。几年里,三沙村400多户农户加入到花木种植业当中。
眼见,三沙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花木产业发展越来越顺畅,距离三沙村仅5公里左右的五沙人坐不住了。2008年下半年,五沙村迈出了由水产养殖业转向花木种植业调整的第一步,走上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之路。
2009年,黄伟明辞去了挖机工作,种起了花木。从最开始的几亩地,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亩,黄伟明见证了五沙村花木产业的一路成长。“从我种苗木开始,我就再没离开过这块土地。”黄伟明感叹道。
24小时全身心的投入使得黄伟明的产销生涯逐渐从稚嫩走向老练。
黄伟明还记得刚起步时,村里种苗木的人不多。大家都没有经验,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不知如何销售出去。全靠先入行的朋友们“撑”,才一步一步走了下来。“不光是朋友在帮我们,党和政府也在背后支持着我们发展。”
在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五沙村的花木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865亩,到2012年的2700亩,再到现在90%以上的农业地都种上花木。土地租金也从2009年5300元一亩,到现在7000元至25000元一亩不等。村民们切切实实走上了富裕路。
花木连片,郁郁葱葱,偶有清风送爽带来甜蜜花香。五沙村一派生机。“现在村里环境变好了,大家的收入也都增加了。”黄伟明笑着说。
“人来了就有希望”
宽阔平坦的古神公路两侧,是连片的花木基地。每个基地各有不同品种,自成一派又互相辉映,达成一种自然和谐之美。
从2009年起,五沙村逐渐将古神公路西南约4000亩耕地发展成为具有特色、上档次上规模的现代花木园区。黄国伟的基地就在离古神公路更远一些的地方。“远一点不怕,通了路就好。路通了,人才会来。人来了,我们就有希望。”
为了使花农销售没有后顾之忧,政府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沙村里的路从农田阡陌,到石粉铺就,发展成现如今宽敞便捷的硬底化水泥路。“最开始我们这边都是坑坑洼洼的泥路,车都不好开进来。现在,我们路路通,直接跟古神公路相连。人家进来看苗也更方便了。”黄国伟说到。
受疫情影响,黄国伟花场的苗木不如往年卖得多。下午三四点,黄国伟就要给基地里的苗木淋水了。“现在已经好多了,我们可以用自动洒水机给这些灌木洒水。高一些的乔木,我们就自己拿水管冲。”黄国伟说。
除了线下等客户来看苗,黄国伟还会通过微信群推销自己的苗木。“现在交通便捷,客户从手机上看苗,看好了哪个品种,我们就联系人来拉,给他送过去就行了。”
横栏镇党委书记冯金怡表示接下来将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引领全镇花木产业向科技化、信息化、精品化发展。吸引更多商家前来采购,促进花农增收。
“哪里需要服务,我们就往哪里去”
一条碧绿河道贯穿五沙村,村民逐水而居,看鱼跃听蛙鸣。闲暇时光,村民依水而坐,三三两两悠闲聊天,一派闲适静谧的岭南水乡生活写照。
五沙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河段,还种上了荷花,更添风情。五沙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廖健光介绍道,“2017年我们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市级示范村。一共投入了800多万,最先开展的就是我们村里河道的清理。接下来将进一步打造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
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五沙人黄长洪是村委的中坚力量。“有什么我们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拜托他们出马。村民们基本上都会听他们的。”廖健光笑着说。
黄长洪退休后,又担任了五沙村老人协会会长。70岁的他依旧精神奕奕,“我是村里的老人了,又是党员,大家有什么矛盾都会听我讲几句。”黄长洪说,“党对我们村的建设很重视。每个党员都会不定时的联系七到八户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问题,每个党员都有责任。”
全面推进基层党建网格化的五沙村,在2019年,把垃圾分类工作也纳入网格管理。规定每个党员要联系5户村民。“村民们都明白这是为村容村貌作建设,得到村民的支持,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好。”
五沙村党委围绕“党员群众同心、共治共建家园”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实体化和功能化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设置同心园党群共建室、党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并建设村史馆、儿童之家、青年之家、长者之家、阅读室、醒狮协会活动室、书画协会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等多个党群活动和服务阵地,搭建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
生活环境好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的思想觉悟也提高了。廖健光说:“现在我们就更像是村里的‘服务员’。哪里需要服务,我们就往哪里去。”
“村美人靓文化丰,五沙成了‘网红’村”
图书馆、书画班、武术班、醒狮班、篮球班、曲艺班、瑜伽班......从文到武,从琴棋书画到十八般武艺,从传统到现代。只要你想学,没有学不到。这些不是某个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表,而是五沙村党群服务中心免费为村民提供的活动班。
“每天我们文化服务中心都有活动,我自己也报了个瑜伽班。”刚大学毕业回村委工作的黄冠诗说,“党群服务中心有一个24小时图书馆,每到假期,很多家长都会让小孩来这里看书。图书馆有专人看守,也不用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
自小在村里长大的黄冠诗没想过自己毕业后还会回到村里。但在大学期间,每次放假返乡,她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村子路变宽了,河道更干净了,绿化更多了;有了直达镇上的公交车,有了气派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生活丰富了,村里人脸上的笑容也更明媚了。
五沙村还利用花木基地和沙田文化,打造了水乡花田绿道。自投入使用以来,举行了多项健步跑活动。“晚上的时候,附近的村民都会来这里散步,偶尔也会到文化广场上看电影。”黄冠诗说着,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
现在,黄冠诗勤恳地服务着乡亲们。当地正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整治行动,为五沙村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乡村旅游环境。“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很高兴。”
【记者手记】
五沙村作为传统农业村,从水产养殖到现在以花木产业为主,并成为横栏万苗连片花木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更丰富了。本身就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五沙村,现在文化活动更是丰富。环境优美、文娱活动丰富的五沙村不光是五沙人的乐园,也成了附近村民的“游玩中心”。
【策划】 陈永 胡念飞
【统筹】 喻淑琴(18898606366)
【撰文】见习记者 唐瑞谦
【视频】实习生 黎靖儿
【来源】 南方农村报 南方+ 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红色小康评选活动
报名相关链接①:家乡这么棒,真想为它打call!“广东十大最红小康村”报名活动启动了,快来报名!
报名相关链接②:“小康故事员”拍了拍你,快来加入吧!
报名相关链接③:我的村最红,我为它代言!访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陈央,聚焦“最红小康村”
系列报道①:三代村支书 一条奔康路|广东清远连樟村【寻找最红小康村系列①】
系列报道②:新会茶坑村:横跨近半个世纪的组合,乘风破浪,即将出道【寻找最红小康村系列②】
系列报道③: 三水福田村——点缀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的一颗明珠【寻找最红小康村系列③】
系列报道④: 郁南便民村:两棵树繁衍出亿元村,无核黄皮丰盈全村的梦想|【寻找最红小康村系列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