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四十年丨华强北,走出“华强北”

南方杂志
+ 订阅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温柔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华强北的商铺联通着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华强北是深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见证者。

在深圳华强北,商家忙碌的身影、运货的小车不断穿梭在街面上各个角落。

深圳市福田区,以华强北路为中轴,东起上步中路,南到深南路,西到华富路,北至红荔路,这里所形成的商圈有个响亮的名字—“华强北”。

毫不夸张地说,回顾深圳40年的发展史必然绕不开“华强北”三个字。在这里,中轴主干道900多米的街区聚集了密度最高的电子商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电子第一街”“亚洲电子第一市”。

深圳电子商会副会长程一木在华强北工作近30年,他见证了华强北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在程一木看来,华强北靠着电子元器件发家,也靠着这一枚枚电子元器件走出“华强北”。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这里的商铺经营范围辐射内地乃至东南亚、中东、中欧、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可以说,华强北见证了深圳“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过程。

亚洲电子第一市

2007年,一个名为“华强北指数”的指标引起了国内外采购商的关注。“华强北指数”,实际上也就是“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的简称,是由一个综合指数,电子元器件、手机、数码产品、IT产品四个板块指数和50项分类产品指数组成的。

作为我国第一个专业化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华强北指数”成为反映华强北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产品交易综合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成为全球电子交易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2008年,华强北商业街被中国电子商会正式授牌为“中国电子第一街”;位于华强北的深圳赛格电子市场更是被业内冠以“亚洲电子第一市”的美称。

自此,华强北作为电子市场“龙头”的地位确立。如今,这里已是全球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电子元器件集散中心,被誉为珠三角乃至中国电子产业的窗口。

实际上,华强北的壮大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春风。

得益于深圳改革开放步伐的加速,深圳上步电子工业区,也就是华强北的前身,汇聚了大量“三来一补”电子产品公司。

程一木介绍,当时企业需要大量采购电子元器件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的采购周期过长,有时候订购的元器件还没到手就成为了废品,“配套难、供应难、灵活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如何破解这一供需难题?“华强北的建立,最初就是要解决深圳乃至全国电子企业产业配套的问题。”程一木解释道。

1988年,赛格电子市场开业,逐渐汇聚起了华强北第一批创业者;2000年,72层高的赛格广场投入使用,华强北正式问鼎当时亚洲第一大电子市场。

从一开始为满足“三来一补”企业的采购需求,到如今影响全球电子交易市场,华强北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8月初,岑阿姨为远在印度的客户发了一批航空插头的货物。

“这个客户的父亲以前也在我这里拿货,现在儿子接手了生意,可以说我做了他们两代人的生意。”岑阿姨说。2000年,岑阿姨和老公从浙江老家来到华强北,在赛格电子市场租了一间柜台,做起了航空插头这类电子元器件的生意。

扎根20年,岑阿姨的柜台从一个变成了三个半,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也越来越多。岑阿姨告诉《南方》杂志记者,小店有来自印度、中东等国家的客户,海外订单达到店铺营业额的三成。

“赛格电子市场成立之初,就吸引了许多内地厂商和香港厂商进驻。这些年来,这里一直充当着中国电子产业生产资料配套平台的角色。”在赛格电子市场总经理顾猛看来,整个华强北电子市场的发展带动了深圳、珠三角乃至全国的电子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造就了“三来一补”工业的繁荣。

“引进来”的资金、技术、管理,也要“走出去”。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在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深圳企业开始实现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以赛格集团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期,公司以租赁的方式,接收北京计算机一厂、重庆789厂等企业,形成出口加工基地;在北京、沈阳等地建立分公司,形成全国性营销网络;通过横向经济联合,组建外向型企业集团,参与国际经济的循环和竞争。

在华强北,走出“华强北”成为重要命题之一。

“赛格电子市场构建了‘以深圳为中心、立足珠三角、辐射全中国’的连锁经营网络体系,通过自主经营、控股、合作、特许加盟等运营模式,陆续在全国各地开办30多家连锁电子市场。”顾猛回忆道,一时间“赛格”二字成了全国各地电子产品市场的代名词。

“电子元器件进来华强北,转一圈,又变成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程一木说。

在华强北人的认知里,华强北从来不仅仅是中国的华强北,更是世界的华强北。

创新基因孕育创新巨头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浪潮席卷而来,深圳每一块土地都成为创业热土。作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电子市场,华强北也不例外。

五年前,黄卜夫和师弟怀揣着创业梦来到了位于华强北的赛格众创空间,创办了易视智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简称“易视智瞳”)。对于黄卜夫来说,选择落户华强北的理由十分简单。从学生时期起,他就穿梭于华强北各类市场中寻找所需的各种电子元器件。

“在华强北创业,我们看中了这里丰富的产业资源和便利的创业环境。”黄卜夫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依托华强北以及背后整个珠三角的产业资源,一个电子元器件从设计到打样,最快半天时间就能搞定。

如今,易视智瞳专注于工业视觉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成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团队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公司设立智能装备和视觉检测两大板块,3D视觉精密点胶、工业视觉检测等核心产品打破国际巨头的关键工序垄断。”在黄卜夫看来,技术要从产业中来,也要运用到产业中去,华强北刚好是一个巨型的“实验室”。

目前,易视智瞳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华为、蓝思科技、欧菲光、鸿利智汇等电子装联及半导体的一线企业,并与国内计量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

实际上,像黄卜夫这样选择落户赛格众创空间的创业团队还有很多。

赛格众创空间总经理陈锷介绍,作为一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赛格众创空间从2015年6月创立至今,已经服务超过1500家创业团队及中小企业,累计孵化留学人员企业23家,台湾创业团队10个。比如,易视智瞳团队作为孵化毕业的项目,目前项目估值过5亿元,累计获得投资超1亿元人民币。

“运营中我们做了很多新的尝试,为创业者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FAB LAB实验室,免费提供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激光雕刻机等创客常用设备。”与此同时,陈锷也坦言,市场上众创空间同质化竞争激烈,赛格众创空间将围绕华强北电子第一街优势特色产业,让孵化服务更突出产业特色。

“过去从华强北走出了腾讯、金蝶、大族激光、海能达等一大批创新巨头,如今的华强北仍然在抢抓机遇,孕育新的创新巨头。”在顾猛看来,华强北从来不缺创新基因。

本文责编丨刘龙飞

统筹丨刘龙飞 王宏旺

编辑丨莫群 陈冰青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2020年第16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