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陶谷丨从陶谷起步,了解一段从泥土里长出的光荣历史

中国陶谷
+ 订阅

“石湾瓦,甲天下”,

这是江湾三路路边,

用手工陶砖拼成的几个大字。

在历史资料和上一辈人的嘴里,

不难了解到石湾制瓷工业的繁荣程度。

虽然时间久远,我们无法触碰,

但透过中国陶谷内的陶瓷工业遗迹,

依旧能感受几分。

01

几乎集中了石湾所有业内精英

1991年,一条横跨东平河的桥梁竣工,将同处一区的两大陶瓷重镇——石湾和南庄相连接。石湾大桥的尽头就是“石湾公仔”的“制作工厂”——石湾陶瓷厂的根据地。

每天早晨,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会拉着小推车从这里经过,然后到桥底下的菜肉市场“入货”,再慢悠悠的走回家。

这座街坊市民每天经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制作工厂”,其实也有一段“威水史”。

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瓷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更加迅速。而在1956年成立的石湾陶瓷厂,则几乎集中了全石湾所有业内精英。当时生产的瓷器,小到烟灰缸、大到艺术品,几乎都是产自这里。

在八九十年代,凡是到佛山参观访问的外国首脑,以及到佛山市察的国家领导,都会到石湾陶瓷长参观指导。

……

如今的石湾陶瓷厂,俨然成为了一座博物馆,里面保留的将近400件经典的石湾公仔,以及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但依旧在生产和工作的同庆灶像是一本生动的史书,梳理出石湾陶塑文化的脉络。

02

一段“色彩缤纷”的过往

石湾陶瓷厂牌坊前正对的那条路,叫做“跃进路”,曾经是石湾镇工业大道。以前的陶瓷厂房主要集中在这里,如今这排老房子中也仅剩下零星一两个仓库、商铺,以及念旧不肯离去的老一辈人。

在这一条林荫绿道下,身披“可爱粉”“薄荷绿”的建筑外墙想要尽力隐藏曾经的痕迹。但墙边下爬起的青苔、墙上剥落的墙漆、屋檐边纵横交错的电线以及蜿蜒扭曲的窄巷,都在诉说着这一片区古老的历史。

居住在这里的邻居街坊,大多熟络。闲得无事时,会坐在家门口的石阶上讨论、争辩和嬉闹。但因为房屋密度太大,路过的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天气好的时候,斑驳的光影投射在路上、建筑上,为这条神秘的道路,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顺着跃进路往前走,能够看到空中高耸的大烟囱。

上世纪50年代,哪里烧陶瓷,哪里就有这些高耸的烟囱。后来因为工业发展与整改,逐渐被拆除。而这些遗留下来的“宝贝”,虽已无价值,但却被艺术家们视若珍宝。

如今,烟囱所在的厂房,已被改建成“柏林艺术馆”。它的存在也时刻提醒着人们石湾陶光辉的过去。

03

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

柏林艺术馆外的十字路口,一半牵引着老旧的建筑,一半又串联了石湾陶瓷的前世今生;一半代表的是人间烟火,而另一半则是文艺情怀。

走过马路,前行几百米,便是那被誉为“柴烧五百年,世界活文物”的南风古灶。来这里旅游的人目的很纯粹,就是想要更深入的了解石湾陶瓷、柴烧和古窑。

在南风古灶盘耸立的一尊高大的佛像,名叫“火神”。“火神”挥舞着双手,眼神正视前方,面中的笑容让人感到有些和蔼。

沿着火神旁的石阶,慢慢地前进,古灶的屋顶层层叠叠,屋檐挂着成排的红灯笼,庄严肃穆而又有着古老情怀的老建筑,流露出丝丝喜庆的气氛。

这里随处可见的陶瓷瓦罐,红砖旧房以及青瓦屋顶,像是过去给后人寄出的一封信,记录着发展至今的点滴。

从南风古灶的侧门走出,来到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外的外墙上挂着的巨型“东平上河图”,清晰地记录着旧石湾辉煌的过去与历史。

上面清晰地反映了居住在东平河两岸的石湾陶工的劳动、生活的情景,并融入了石湾古代六景——“隔水柴歌”“莲峰昼市”“陶窑烟火”“九龙出洞”“万简朝宗”“塔峰夕照”。

图中刻画的场景,很多都离我们很远,尚不能近距离感受,留下的只剩好奇与探索。

在中国陶谷里,

任意选择一条道路,

一直往前走,

你能触碰到的是

石湾陶谷光辉的过去与憧憬的未来!

编辑丨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