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边楼阁海边山,云竹初收霁日寒。
看着南州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
2020年8月14日,探寻潮州古城文化小分队来到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
广济桥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的韩江之上,横卧着一座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桥。桥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桥中段十八梭船巧妙相连,桥下石墩庞大雄伟如四面环水的陆地,这座桥便是著名的广济桥。
-历史背景-
广济桥,即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该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福建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广济桥文物管理所-
潮州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所长余小洁和业务股副股长钱燕璇热情地接待了大家。
谈到对外宣传,余小洁认为,广济桥是潮州乃至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地标,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潮人先民团结协作、与自然抗争的千年建桥史,更是潮州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还是潮人族群精神的物化。宣传广济桥,不仅要宣传它在桥梁建筑史上的价值,更要站在潮州文化的视角,去挖掘、整理、表达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桥上-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鉎牛一只溜。
在潮州,这是一首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的民谣。民谣中的“湘桥”指的就是广济桥。讲解员告诉大家,廿四洲指的就是广济桥的桥墩,由于广济桥的桥墩非常庞大,像四面环水的陆地,因此称为洲。
而十八梭船指的是连接东西两桥的船,由于形状两头尖尖,像古代女子织布用的梭子,因此被称为梭船。广济桥地处韩江下游,自古是闽粤交通要道。创建此桥,中段水流过于湍急无法建造桥墩,因此用十八梭船巧妙连接。梁舟结合的设计使广济桥更具灵活性,既方便过往群众,又可为船只让出航道,在洪水泛滥之时还有泄洪功能。
一路走来,大家发现楼阁两面有不同的牌匾。讲解员向队员们解释,广济桥上每座楼阁的设计样式是不一样的,从东边看过去有十二座不同样式的楼阁,从西边看过去又会有另外十二座不同样式的楼阁,因此会让人误解桥上有二十四座楼阁,这也是廿四楼台廿四样的说法来源。
桥上有一极具标志性的雕塑,名为鉎牛,系用鉎铁所铸。在鉎牛雕塑前,钱燕璇副股长为队员们介绍了民谣的典故。在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命人铸两鉎牛分立于东、西各一桥墩之上。道光廿二年(1842)的一次洪水,东桥鉎牛因洪水冲击坠江,后来遂有“两只鉎牛一只溜”民谣流传。
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看到一刻着“民不能忘”的牌坊。此坊源于清道光年间,由于潮州洪水肆虐,广济桥的桥面跟桥墩被摧毁。太守刘浔、分司吴均先后组织修复了被洪水冲毁的东桥,为表对二位官员的感谢,民众在桥上修此坊。
古时,广济桥是各地货物集散与转运的枢纽。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在桥上修建亭台楼阁,这更为商贩们提供了绝佳的去处,广济桥也形成热闹非凡的桥市。为延续桥市传统,将广济桥同非遗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将封闭性的亭台楼阁做成非遗小展厅,并在周末召集手工匠人到现场进行演示。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所代表的,不仅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造桥技艺和潮人非凡的智慧,更是维系海内外潮人的精神纽带。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潮人心中的“根”,凝聚的是历代潮人的毅力、勇气和精神。
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0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背景-
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因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走下广济桥,队员们来到了韩文公祠。利用山坡天然高台建起的祠堂,必须经过五十一级台阶上攀,让人心生敬畏。
厅堂多牌匾,有刘海粟重书的“百世师”,林若重书的“三启南云”,许涤新重书的“尊贤有祠”,饶宗颐重书的“泰山北斗”,周培源书“百代文宗”,王力书“名以文传”等,整座建筑显得肃穆端庄,令人叹为观止。
合照
经八百多年的风雨仍屹立不倒的广济桥,凝聚着潮人百折不挠、团结一致的精神,承载了无数潮人对家乡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庄严肃穆的韩文公祠歌颂了一代文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探求其文化根源,我们可以找到人格的精神、文化的精神,这体现了潮州勤劳善良的淳朴民风。
特别鸣谢:
广济桥文物管理所
来源: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实践潮州分队
(广济桥文物管理所推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