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一提及某人是才子,最高的褒扬之词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给人感觉,身为文人,如果不会“琴棋书画”,或者家里不摆设一张琴,一幅棋,几张字画,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那为什么“琴棋书画”就成了古代文人的“高级认证”标准了呢?或者说,“琴棋书画”对于文人的意义真的就那么大?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历史的烟云中,寻找答案吧。
一、琴棋书画是儒家文化的精粹
在中国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儒家占据主导思想。
而按照孔子对周礼的恢复要求,每名学子应该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节、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算数。
但是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传统的六艺就渐渐式微,汉代重新确认了以《诗》《书》《礼》《乐》为四术,也就是“四艺”。
到了隋唐之后,科举兴起,人才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在没有科举制的时候,士族对人才的判断就看有没有真才实学,实用的能力,六艺里除了礼,乐是君子修身之艺,其他都是实用能力。为了得到君王赏识和士族的认可,就必定要六艺傍身。有了科举制之后,士族瓦解,君王以科举文章来选拔人才,于是个人的才艺就成为修身养性的法宝,不再成为仕途的敲门砖。
随着时间的流转,世风的转变,“琴棋书画”逐渐成为文人的雅好,也成为才华的象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四春”的贴身丫头取名“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体现了琴棋书画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历史中最早出现“琴棋书画”提法的,应是唐朝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唐何延之《兰亭记》: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弟子辩才。辩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辩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
▲苏轼的《寒食帖》局部图
历史中,将“琴棋书画”才能发挥到极致的,无疑要数苏轼。苏轼是罕见的“全才”,集儒、释、道于一身,医学、饮食、天文、地理皆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有深厚造诣。他的诗词成就就无须多说。书法上,北宋四大书法名家:苏、黄、米、蔡,苏东坡排名第一,他的代表作《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稿》。在绘画方面,他是文人画的倡导者。他提出的传神理论,代表了文人画的重要观点,“文而不弱”的创作观念影响深远。另外,他在琴棋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其他的文人,如范仲淹、唐伯虎等,也都是“琴棋书画”的优秀选手。
二、琴棋书画是个人才艺的至高境界
琴棋书画中的琴是指古琴,亦称瑶琴、玉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至今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稳节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闹的溺音淫乐。因此推崇“神闲气静,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
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追求用琴声与妙道相融,与神灵相通。
“棋”则指围棋,古称“碁”,下围棋称为“对弈”、“弈”,棋子分黑白两色,规则简单而变化无穷,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思想精髓。
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如: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等。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东汉文士应玚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 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
历史上,儒释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等,都对围棋颂扬备至。
"古松流水间,唯闻棋声" ,"闲敲棋子落灯花",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古人弈棋的乐趣可见一斑。闲暇时,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不仅被视为可以代表书法者的人品,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仕途发展。
例如唐代科举四大标准之一便是“身言书判”,文章再好,书法不行也很难通过科举考试。到了明清时代,科举中的殿试的取舍标准,首先便是看书法,其次看文采,最后看经世之能。
虽然字的造形是在纸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却在纸墨之外,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自有相契合之处。诚如老子的"道法自然"。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
古人所说的画指的是笔墨画,古代人画画注重的是意境和笔墨情趣,将天地意境用手中的笔刻画到一张纸之中。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
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
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
以逸品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艺术水准,进入更高的审美创造天地,飘逸出尘。看似平淡天真,却格高无与伦比。简洁生动,得之自然,无可仿效。
三、琴棋书画是修身养性绝佳方式
对于古人来说,琴棋书画与其说是闲情逸致的四种技艺,不如说是修身养性四种方法。古人崇尚天人合一,恬淡虚空,而在练习琴棋书画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来,心无旁骛,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气神是调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气相通。与神合灵,与道合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也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状态。
古琴松沉旷远的音色、舒缓简淡的曲调以及宁静庄重之仪容,其中所蕴藏的古朴宁静的意境,传达着静远淡逸的气息,让人静心静气,对于人生修养、养性修身、立命进德有莫大助益。所以古琴历来都被中国文人看成是修身养性的首要乐器。
下棋讲究棋品。弈棋情状种种,往往表现出棋手的性格修养。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围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
古人讲“寿从笔端来”,长期练习书画,可以延年益寿。古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然而历代的书画家,长寿者非常多。比如唐代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颜真卿享年75岁,元代黄公望86岁,明代文徵明90岁,董其昌82岁。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尊为山水画之祖。他长于写景画景,展示清新明朗、淡雅脱俗的静中之美,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审美愉悦。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屡治不愈。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维画的《辋川图》,每当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画卷时,就仿佛进入了那迷人的画境,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肠胃不适的症状一扫而光。经过几日的“画中游”,秦观的病竟逐渐好起来了。
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悟道,作品的好坏不仅仅是技巧的高低,还包括作者的阅历、人生情怀,特别是与品格相关。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更重要的是天地人的对应协调,与神合灵,与道合妙,通天地而合神明。
正因如此,古代文人有着不媚权、不从俗的优良传统。甚至抛弃仕途厚禄,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这种凛然傲骨,从思想人格到艺术上的自由独立,保证了艺术作品的质量。
四、来艺术课堂,一起学古典艺术
如果你对琴棋书画心生喜欢,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进入由南方日报、南方+发起云端游艺之“艺术课堂”,线上学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古琴等艺术课程。
云端游艺之“艺术课堂”课程包括:
秦光明老师《毛笔书法:翰墨飘香书神韵》
刘笔华老师《古琴:古韵与今风》
朱复融老师《古典诗词:典雅入童年》
康毅老师《朗诵:余音绕梁 演绎经典》
钟瑞军老师《中国画:写意国粹之美》
刘希言老师《古典音乐:弦乐声动童心》
“艺术课堂”将为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开启艺术美育之门,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即可接触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启迪心智,筑梦未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