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潮阳区河溪镇南陇村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16年被列为省定贫困村。可喜的是,近年来,经过扶贫工作队的大力帮扶,南陇村已于2019年底实现贫困村和全部贫困户达标退出,如今,村民的生活生产跟以前大不相同。
南陇村地处河溪镇华阳片区,全村现有人口2845人,耕地面积约512亩,山地面积约1840亩,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纯农山区村,经济发展严重受限。2016年,市委组织部、华侨试验区驻南陇村扶贫工作队来到南陇村,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造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来引领各项工作。
“我们通过抓班子建设、严格队伍管理、规范制度执行、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一支带富能力强、有情怀、有担当的干部队伍。”南陇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泽南说。
多年来,南陇村多数农户以种植台湾特色白玉果蔗和姜薯为主要作物,种植面积超200亩。工作队对白玉果蔗和姜薯的产量、营销市场,以及农户发展意愿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发现白玉果蔗和姜薯产量稳定,市场需求量大,多数农户都能熟练掌握种植技术,能有效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
“一直以来,村里都有种植姜薯,因为是沙地,比较适合种薯类的农作物,‘白玉果蔗’是2006年省人事厅在这里帮扶的时候,引进过来的品种,是台湾的白玉果蔗,种植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的特点就是汁多、清甜,里面的茎比较柔细,口感柔和。”陈泽南说。
2018年,工作队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建设了20亩特色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由1名党员种植能手带领贫困户发展生产,还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
一系列的帮扶措施,立即得到贫困户的积极响应。刘辉龙是村里的低保户,妻子去世,一家靠着刘辉龙和儿子在外打工赚钱维持生计,2016年刚纳入贫困户的时候,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800元。考虑到自己有一定的种植技能,刘辉龙积极报名参加种植示范基地项目,分到了约3亩农田种植白玉果蔗和姜薯。期间,村里还组织他和其他贫困户参加种植技能培训,同时注册“南陇蔗香”集体商标,并成立合作社,集约经营,增收致富。
发展有路子,学习增技能,刘辉龙的努力终于获得好收成,他的白玉果蔗年产量达15000斤左右,姜薯达800斤。
“我现在这些白玉果蔗和姜薯,有工作队来提供技术,教我怎么种,比我之前自己种的时候,产量要高了一倍,有最好的收成,而且更好吃了。”农户刘辉龙说。
南陇村同时充分利用“南陇蔗香”集体商标的品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并搭建销售平台,示范基地所产的农产品不愁销路。2018年,刘辉龙年收入增加了约4万元,特色农作物种植也成了他稳定的收入来源,2019年,他顺利退出贫困户行列。
“自2016年列入精准扶贫以来,经过帮扶单位4年多的帮扶,现在我们村有了特色农作物产业项目,建立了扶贫车间,建设了光伏发电资产项目,引导劳动力外出务工,让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村集体收入逐年提高到现在约19万元,2019年底实现贫困村和全部贫困户达标退出。”南陇村负责人吴海和说。
短评:扶贫,要扶智,更要精准扶贫,每个贫困村都有各自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有独具特色的产业形态,扶贫过程,就得根据各地特点,以及贫困户自身的长处,再从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以扶持,才能“授人以渔”,让贫困户脱贫后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来源:汕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