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关于“脑中风”你一定要知道的那些事!

禅城反邪
+ 订阅

脑中风  

中风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

目前已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成为三大致死原因,并且是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

脑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通俗地说,就是脑出血和脑梗死。

脑中风常使人猝不及防。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中风常有些先兆。

脑中风的前兆有哪些表现?

下面列举的几种情况即属于中风的征兆: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

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面、舌、唇或肢体麻木

也有的表现眼前发蒙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3.意识障碍

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的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走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人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4.一过性肢体无力,一过性黑蒙,言语不清,频频打哈欠,突然对近来发生的事情全部遗忘。

5.“小中风”,即TIA

主要表现为自觉半身无力或半身麻木,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

发生“小中风”的患者在一年内有42%发生中风。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

哪些人属于易患脑中风的高危人群?

1.有中风家族史者

与高血压病一样,脑血管病具有遗传倾向。

2.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者

高血压被公认为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3.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增加了动脉硬化和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4. 心脏病

特别是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都不同程度的减少了脑血流量,容易形成心脏微血栓脱落,使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5.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俗称“小中风”,往往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如反复发作,近期更易发展成“完全性中风”。

6.脑动脉粥样硬化

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由于脑动脉内膜厚,管腔狭窄,而造成脑供血不足,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血栓脱落可引起脑栓塞。

7.其他如:肥胖、喜食肥肉、高脂血症者、烟酒瘾过大、脾气急躁、体力活动少、先天性脑动脉畸形和颈椎病经常眩晕发作者。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几种易患因素,则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中风,即脑卒中,是脑血管方面的意外,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两大类。

无论中外,无论男女,无论职业,中风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巨大健康威胁。

而在中风之前,很多人可能会经历一次小中风。

小中风是什么?

小中风,学名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它的症状类似中风,可以表现为:

➊ 脸、口角歪斜,咧嘴变得困难;

➋ 双臂或单臂没有力气,或感觉麻木;

➌ 口齿不清;

➍ 视野缺损;

➎ 意识模糊、头晕,失去平衡等。

但是,这些症状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然后就恢复了。

如果忽然出现了以上状况,要留心是 TIA 发作。即使恢复了,也务必尽快去医院检查治疗。

小中风是中风的前兆?

由于大脑血运的恢复,症状大都会很快完全消失。但这也是 TIA 往往被人忽视的最重要原因。

要强调的是,大约有三分之一的 TIA 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中风,而有 4%~20% 的患者会在 TIA 发作之后的三个月内出现中风。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简单预测一下 TIA 后的中风概率 ▼

年龄大于 60 岁,加 1 分;

血压大于 140 / 90 mm Hg,加 1 分;

一侧肢体无力,加 2 分;

语言障碍但没有肢体无力,加 1 分;

TIA 持续时间 10~59 分钟,加 1 分;

TIA 持续时间大于 60 分钟,加 2 分;

有糖尿病,加 1 分。

低风险:0~3 分;中风险:4~5 分;高风险:5 分以上。

对于高风险患者来说,2 天之内就有 8%~10% 的概率会出现中风!

所以,TIA 发生后,一定要尽快开始预防性的治疗,尽量降低发生中风致死致残的风险。

怎么预防?

有效预防脑中风

第一,留意中风前兆,一旦出现出现眩晕,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到神经科就诊。

第二,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定期接受脑健康检查。

有过脑中风病史的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二级预防(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等)。

总之,如果能防患于未然,将中风危险因素控制得当,脑中风是可防可控的。

脑中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如桂表示,脑中风后的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抓住重点

具体有“三防”▼

防再中

据陈主任介绍说,第一次发生脑中风后,再次中风的几率要比常人更高。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复发率约17.7%,且复发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也明显上升。脑中风后要重视预防再中风,也被称为二级预防,除了药物治疗之外,饮食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陈主任表示,脑中风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基础疾病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房颤、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等都是危险因素。

因而在饮食方面,需要兼顾这些危险因素,以防发生再中风。通常需要限制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主食要粗细搭配,肉类宜选择鱼虾等“白肉”为主,少量禽类肉,少吃猪、牛、羊等“红肉”。血压高者,烹饪过程中少放盐,不吃腌制食品。

防便秘

不少脑中风后的患者,由于行动不便甚至是长期卧床,发生便秘的不在少数。

陈主任指出,一旦发生便秘,患者在用力排便的时候就会导致血压升高,容易再次中风。而且排便不畅的患者,久而久之会失去胃口,进食减少,很多长期卧床的患者都会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的表现。

为了预防便秘,一方面要经常帮助患者活动肢体、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另一方面应调整饮食,适当增加蔬菜、水果和粗杂粮的摄入量,还可以吃些山药、芝麻、核桃、蜂蜜等具有健脾益气、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同时要多喝水或者牛奶、豆浆等补充水分。

防噎食

脑中风后,有些患者吞咽功能受到影响,在进食的时候容易发生噎食、呛咳。尤其是瘫痪在床、手脚失去行动能力、不能自己进食的患者,家属在喂食的时候也容易发生噎食和呛咳。

陈主任特别指出,噎食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可迅速导致窒息死亡。呛咳时食物小颗粒误入气管,也可能会引起气管、支气管乃至肺部感染。这些对于中风患者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

因而,这类患者在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防噎食。陈主任建议,食用含水分较高的、光滑易吞咽的、小块状食物,忌食黏硬难吞咽的、大块状食物,如汤圆、青团、糯米滋、大块的肉干等。

现在市场上常见的“雪媚娘”、“大福”等日式命名的点心,其实就跟我国的糯米团子类似,也不宜食用。茎叶连在一起较长的蓬蒿菜、菠菜、草头、芹菜等也难以咀嚼和吞咽,一定要剁碎后再给患者食用。

转载: 最紧要健康GRT

来源:生命时报、好大夫、健康财富

图片来源:摄图网、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