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末》推出“东莞学人”系列专题,选《东莞学人文丛》中所述人物,介绍其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带领读者一同踏上寻找东莞当代学人之路,领略东莞人文社科学者的精气神。本期聚焦党史学者卢权。
东莞市莞城步步高的卢氏家族人才辈出,卢有容曾为马师曾、红线女撰写粤剧,参与编撰多部著名剧目。卢国英和卢国兴则是东莞中学著名教师,为东莞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从小受良好家风影响,卢权治学严谨、谦虚务实,终成一代著名党史学者。
在长期的学术探索过程中,卢权体会到:做学问,首先要虚心学习相关理论,熟悉和掌握知识,同时深入收集资料,认真探讨、研究有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卢权发表、出版《省港大罢工》《苏兆征传》《叶挺传》《毕磊传》等,留下一批弥足珍贵的党史资料。
学海回眸
严谨治学,探究党史发展历程
1931年,卢权出生于东莞。据了解,他的亲人卢有容为著名戏曲专家,卢国英、卢国兴是东莞中学有名的教师,家族名声显赫。青少年时期,卢权跟随家人在东莞生活和读书。1949年,他在家乡党组织的教育和指引下参加革命,加入粤赣湘边纵队一支三团。解放后,他留在东莞六区参加土改等工作。
直至1952年,在家乡的保送下,卢权进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就读。期间,卢权结识了同学禤倩红,后来二人结为夫妇,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大学毕业后,卢权先后被调入广东社科院、广东人民出版社工作,任出版社副总编辑、社长等职务,从此定居广州。在出版社工作20余年,他长期主持全社编辑业务工作,对推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事业发展及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出版方针政策,作出一定贡献。
1931年,卢权在东莞出生。
回溯过去,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卢权在从事教学、出版编辑工作过程中,结合所学专业,学习中国工人运动史、中共广东地方党史和历史人物,从事相关的研究探索活动,并撰写成文章,在国内有关学术刊物中发表。
为收集相关资料,卢权与禤倩红长期在本地或者借工作到外地出差时,抽空到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等地方,进行查阅和摘录有关资料。据卢权回忆,当时工作条件较差,没有相机或复印机等工具,当发现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时,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卡片、原稿纸,一字一句地将资料抄写下来。此外,卢权还多次虚心访问有关当事人或他们的后代,详细记录下他们的意见和回忆资料。
收集资料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但卢权觉得心甘情愿,苦中有乐。时间长了,卢权慢慢积累到一批丰富的资料,理论学习也有所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卢权着手撰写了相关主题的文章,相继出版和发表《省港大罢工》《苏兆征传》《叶挺传》《毕磊传》《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军)序列及发展情况》《党成立前的广东工人阶级》《耕耘集》《王文明传》《中国革命史讲座》等著作、论文。其中,部分著作获全国或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回顾数十年的研究生涯,卢权深切感受到,做学问不能投机取巧,必需抱着自强不息、实事求是和虚心学习的信念,以及刻苦努力、不怕困难、艰苦探索的态度,还要持有长期不懈、不断勤奋耕耘的决心,这样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他说:“我们一直记住恩格斯说过的一段话: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谈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走过大半辈子,卢权历经风云变幻。他曾任全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兼编委,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孙中山研究会理事,广东叶剑英研究会理事兼学术部副部长,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委员,广东社科联委员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为自己制定了座右铭:老老实实搞好工作和勤奋读书做学问,不求功名利禄,做一个业精于勤的读书人;以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为后世留下一点有用的东西;做一个不损人利已,以诚挚守信待人的老实人;生活上奉行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以此为宗旨,卢权一生严谨治学,探究党史发展历程。与此同时,他认真生活,不虚度光阴。迄今发表、出版了多篇论文、多部专著,获得众多学者赏识,就是他奉行座右铭的最佳例证。
卢权与禤倩红。
出书逸话
热心参与,助力家乡文史事业
一直以来,卢权的焦点从未离开故乡,他与东莞文史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出于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卢权始终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助力家乡文史事业的发展,与东莞一批党史学者前辈联系紧密。
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早期编著的《怀念王作尧将军》《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抗战纪事:东莞人民抗日战歌》等,均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党史研究者、出版专家,卢权亲力亲为参与出版工作。
《怀念王作尧将军》。
自“东莞学人文从”立项以来,东莞政协文史委员会便将为卢权出书事宜列入计划。此前,卢权已出版《耕耘集》《耕耘集(续集)》两本论文集。但当他听到家乡希望为自己出书时,毫不犹豫答应了,出书事宜得到卢权的热情响应。
妻子禤倩红身体不好,需要卢权照顾。为保证文集质量,卢权细心照顾妻子的同时,专门抽出时间为文集选稿、校对,并撰写自序以感谢家乡对他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在交往的过程中,卢权谦虚、务实的态度也让东莞文史委员会工作人员备感亲切。
《耕耘集》《耕耘集 续集》。
2013年,《东莞学人文从·卢权集》正式出版。文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内容,收录了《对中国工运史两个问题的考证》《略论省港大罢工的几个问题》等关于历史事件问题探索的文章,《苏兆征与国际职工运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与广东工人运动》《叶挺与广东抗战》等历史人物方面的论述和《毕磊评传》《杨善集评传》《王文明评传》等历史人物评传。
卢权在《东莞学人文从·卢权集》自序中写道:“东莞是我的故乡。少年儿童时代,是家乡水把我哺养长大的。青年时代,在家乡党组织的教育和指引下,我走上了革命道路。解放后,家乡再保送我到高校继续学习深造。如今,家乡有关部门又欣然将我多年来出版发表过的一部分著述结成集子,由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我对亲爱的家乡东莞,始终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东莞学人文从•卢权集》。
学人风采
叶挺在云岭的日子
文:卢权
叶挺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在革命生涯中经受了严酷的磨炼,因此思想上具有鲜明的群众观点,处处表现着热爱人民、尊重群众利益和关心群众疾苦的高尚品德。他在云岭新四军军部工作和生活期间也是如此。
在云岭人民群众中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叶挺桥”的美好故事。原来,1938年7月,叶挺、项英等新四军首长率领军部迁来云岭,驻在云岭东麓罗里村。那里有一条叶子河,绕过罗里村北头向东流去。在平常的时候,这条河水枯石现,人们可以赤足涉水而过。但当洪水季节的时候,河水暴涨,水深没顶,人们就无法渡河。叶挺来到云岭时,正值洪水猛涨,他看到一些老人站在河边无法过河,十分无奈的样子;也看到不少小孩子因无法过河,上不了学校。他在与当地群众座谈当中,听到了群众的强烈呼声,希望能在叶子河上面搭一座桥,这样人们往来就方便了。叶挺把群众这个意见记在心上,回到军部后,与其他领导人说及这事情。大家都认为要为群众办好事,决定发动军部干部、战士自己动手,在叶子河上建一座桥,方便群众来往。
会后,叶挺亲自走到河边,仔细观察沿河一带的地形地势,自己动手绘制了张造桥的图样,再找当地群众反复征求意见,最后确定了架桥的地点和方案。造桥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安全实用。
施工的时候,叶挺与指战员们一齐动手。他自己跳下水里,抬石头,砌桥墩,扛木料,老是抢重活干,却不停地叮嘱别人要“少抬些,不要累坏了”“小心点,要注意安全!”大家都为叶挺军长这种高尚品德感动。当地群众听说叶挺军长亲自带领新四军干部战士为群众造桥,纷纷来到现场。不少青年农民也跳下水参加劳动。
花了几天工夫,一座长6米、宽2米木石结构的桥建成了。桥的两旁还安上了栏杆,桥头竖立着一木牌坊,叶挺军长在上面的横匾上亲笔题写了“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八个大字。当地老百姓把这座桥亲切地称呼为“军民桥”。
“军民桥”落成那天,叶挺和新四军的干部战士们,以及从四周赶来的乡亲举行了庆祝活动。群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气氛热烈,盛况空前。乡亲们争着与叶挺等新四军首长握手,衷心感谢人民军队爱人民,为云岭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全部撤离了云岭,人去桥存,当地群众便把“军民桥”改称“叶挺桥”,以寄托对叶挺将军的尊敬与缅怀之情。
叶挺在云岭军部工作生活期间,1939年的一天,他亲自检查军需处的物资存放情况。当时军需处将一批硫黄手榴弹存放在一个老百姓的住房里,其中有一箱经常受到太阳的直射。叶挺发现这一情况后,认为这样存放非常危险,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我军从干部到战士,都应该时时刻刻尊重群众的利益,注意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当即命令军需处把这批手榴弹搬走,并要他们另到近山上朝北的地方挖一个洞,把部队的枪械弹药等物资分类深藏在洞里,平时派出专人管理,设置岗哨,严密防卫,从而保障了弹药保管的绝对安全。他还通过这一事件,下令各有关部门进行一次检查,禁止再有类似事件的发生,要求干部战士们自觉地重视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叶挺从少年时代起便经常参加农业劳动,积累了一套劳动本领和生产知识,并且从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他在云岭军部工作之余,时常在营房附近开垦荒地,栽瓜种菜,饲养牲畜。他还弄来两个大水缸放在菜地里用来沤肥。由于他耕作熟练,又有生产知识,及时施肥、除草、治虫,因此硕果累累。他将收获的瓜菜送到军部医院给伤病员及医护人员食用,有时还送给附近的乡亲们吃。住在附近的农民也常去参观叶挺军长的耕作,还蹲在田头互相交流生产知识和经验。乡亲们连声称赞叶挺是农业生产方面的一名好手,能上能下,不愧是来自人民的好军长。
叶挺热爱人民,不仅表现在尊重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方面,尤其表现在他亲率新四军健儿粉碎日本侵略者的进犯,保卫了皖南,保卫了云岭新四军军部,也保卫了云岭人民。
1940年10月上旬,日本侵略者集中了上万人,分为两路,并以空军配合,对皖南地区进行大扫荡。叶挺掌握了日军进犯情报后,便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决定亲率部队,迎击进犯的日本侵略者。叶挺随即向干部战士进行战斗动员,号召大家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坚决粉碎日军的进犯。指战员们在军首长的激励下,怀着与皖南国土共存亡挺在云岭的的战斗决心,积极备战。
叶挺指挥新四军向日军展开猛烈攻击,于9日收复泾县县城。泾县县城收复后,泾县人民举行了祝捷联欢大会。当叶挺等在大会上出现时,会场群众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云岭人民更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热烈欢迎叶挺等军首长和战士们凯旋。云岭工、农、青、妇各界代表,站在村前与叶挺等军首长热烈握手,齐声称颂新四军的指战员杀敌英勇,为抗日事业又立新功。当晚云岭各群众团体代表还在村中摆下几桌酒席,为叶挺军长和参战的指战员庆功。叶挺带着满身硝烟,在席上讲话时用生动的事实表彰了抗日有功的将士和积极支前的人民群众,揭露了顽固派军队消极抗战、闻风而逃的丑闻。代表们听了热烈鼓掌,气氛十分热烈。
1940年12月28日,军部正式决定离开皖南北移,并于1941年1月初出发。云岭及云岭附近的群众知悉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即将离开云岭的消息后,纷纷来到军部邀请叶挺军长和其他军首长、新四军指挥员到他们家中吃饭,表达送别之情。有一次,当地乡亲一再坚请叶挺前往参加他们的送别聚餐。席上,乡亲们争着讲话,表示广大群众都舍不得新四军离开云岭。一位妇抗会的代表难过得当场放声大哭起来,满屋的人也在呜咽着。面对此情此景,叶挺十分感动。他的眼眶也不禁噙着泪水,静静离开现场,返回军部。1941年1月4日黄昏,在叶挺、项英率领下,新四军皖南部队离开了云岭。(文章有删减)
学人评价
陈旭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原教授):
怎样把苏兆征这样的革命先烈的成绩及典型表现,切实而生动地写出来,传之久远,是文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卢权、禤倩红同志多年研究中国革命史,又生活和工作在南粤大地,熟悉那里的革命风云和苏兆征的历史。他们认真地搜集了文献和口碑资料,多次发表过有关苏兆征的传记文章和年表之类,已为发扬革命传统作出了贡献。在此基础上,今又撰成这本《苏兆征》,在缅怀苏兆征的革命一生中,一开始即展示了港澳地区与中国革命的深远关系,寓典型于传述,将大有益于革命史的研究。
(摘自《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苏兆征》序言)
丁守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广东革命史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对此进行整理、研究和宣传,很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现在,广东人民出版社组织编撰、出版《广东革命史辞典》,是很令人欣喜的盛事。这部大型辞书是在对广东革命史进行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由卢权同志主编,广东、广西等地区的党史工作者集体编撰而成的。编撰者立意高远,实事求是,存真存精。全书四千余词条,一百多万字,可谓词目新颖、取材丰富、释文严谨、史实准确,地方色彩鲜明,兼具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摘自《广东革命史辞典》序言)
【撰文】万佩珊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