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眼科医学的迅速发展,对医生的知识、技术更新迭代提出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学者型医生,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信息资产保障部部长、白内障专科副主任王耿跟紧时代步伐,将临床与科研紧密融合,在完成繁重的日常诊疗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精力钻研最前沿的技术。
从医16年,王耿以其精益求精的医术和服务大众的仁爱之心,为无数患者解除眼疾病痛。这名曾在2005年及2008年分别以中国地区第一名及第三名的成绩通过国际眼科理事会(ICO)考试基础及临床部分的青年医生,迅速成长为白内障专家团队中出色的青年骨干,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尽力为低龄患者恢复视功能
王耿平时为人低调话少、不苟言笑,但这位“高冷”学霸在病人面前却很热情、周到、细致。
在普通人印象中,白内障似乎是中老年人的眼疾,殊不知,其在少年儿童中也有一定的发病比例,特别是先天性白内障,加上近年来白内障发病越来越低龄化,目前已成为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耿参与眼科疾病义诊活动。
王耿曾接诊过一例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原始玻璃体持续增生症的患者,小姑娘只有10岁,右眼视力下降已有几年,来院时视力仅剩眼前数指。由于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原始玻璃体持续增生症手术难度较大,且术后大多数恢复不理想。在与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王耿为小姑娘先进行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再施行后囊膜切除术。
术后,小姑娘的右眼视力很快恢复到0.25。再次见到王耿时,小患者的妈妈再三表达谢意:“你拯救了我女儿的人生。”
还有一些先天性白内障的患者,因家境贫寒,眼病拖到十几岁都未得到规范治疗,王耿便热心联系社会资源,为其资助手术费用。
跻身国际眼科医学舞台
从事眼科工作16年,王耿擅长各种白内障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并善于使用各种屈光性人工晶体,在教学及医师培训工作方面也有丰富经验。
2017年5月的一天,对于王耿来说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他随同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教授以观察员的身份,应邀出席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国际眼科医师考试命题专家会议。这是该理事会自1995年举办国际眼科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考试以来,首次有中国专家参与试题命题相关工作。
在该次试题命题会议上,张铭志教授与王耿代表中国眼科医学界与2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眼科专家共商考题,一起为全球眼科医生“把脉”。
随后,在2018年6月,王耿又作为中国援非“光明行”专家团队成员之一,随队前往非洲布隆迪执行眼科医疗援助任务。其间,他曾突然发烧胃痛、冒虚汗,因为不想耽误手术进度,咬牙坚持工作,团队成员非常担心他感染疟疾,逼着他休息。幸好服药后并无大碍,第二天,尚未痊愈的他又照常投入紧张的工作。
援非”期间,王耿为患者看诊。
为使临床工作更有针对性,王耿的科学研究方向主要是影像学在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根据研究成果形成的8篇医学论文都被国际权威的SCI收录,总影响因子达到25.18。此外,他还曾获得两项研究成果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希望更多医生掌握白内障手术技能
作为一名医生,王耿工作之余还十分热心公益,院内的“中华健康快车”“援藏光明行”等公益慈善项目都能看到他清瘦的身影。2018年4月,王耿作为援藏志愿者前往西藏参加“光明行”项目。首次踏足高原,他没有丝毫畏惧,顶着高原反应坚持完成高强度的诊疗、手术和培训当地医生的工作。
说起从医,王耿表示,2008年选定白内障专业方向,“当时国内每百万人接受白内障手术率还很低,那个时候觉得老百姓需要这类医生,而且可治性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意义更大。”
援非经历让王耿觉得震撼,“你无法想象,白内障是一种每个人都可能患上的致盲眼病,在一些非洲国家,全国上下都找不到一名会做白内障手术的医生。”王耿说,希望今后有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掌握这项技能,成为“光明使者”。
■医生简介
王耿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信息资产保障部部长、白内障专科副主任。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及德国鲁尔大学进修眼科。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广东省白内障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委员,广东省视光学学会视光教育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医用耗材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健康促进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 宋芾
通讯员 李培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