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故事是历史的载体
阅读成语故事是每一位青少年
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今天就跟着贝贝
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
“饮鸩止渴”
饮鸩止渴
读音:yǐn zhèn zhǐ kě
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解释: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成语故事:饮鸩止渴
东汉时,有个人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
宋光有个外甥叫做霍谞,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当时年仅十五岁的霍谞不相信舅舅宋光会篡改诏书,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贝贝国学—微信端
贝贝国学教育数据库由上海川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倾情研发制作,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且依据国家教育部的教学纲要对国学知识进行归类,贝贝国学微信端有经典蒙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华夏瑰宝、名人古迹、互动专区八大板块。
卡通人物“贝贝”和“贝乐”带领少年儿童与“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走进国学世界,进行快乐、轻松,自主的学习。学习优雅、精致的汉语言,楔进中华历史与传统;砥砺品行、健全人格,争做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