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4小时,对珠海边检总站横琴边检站技术队队长赵峰来说,大概一辈子也忘不掉。这一天一夜,从忐忑到欣慰,再到一颗心再度悬起,他的心境如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时高时低。
对刚刚开通面世的新横琴口岸来说,这24小时同样不好过。一切,都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锋。
暴风中的新横琴口岸出境车道
8月18日下午3时许,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正式开通,在鲜花与闪光灯中,新口岸迎来第一批通关客。然而,不到10小时后,新横琴口岸就被汹涌而来的台风“海高斯”逼停。8月19日凌晨0时40分,横琴口岸暂停办理旅客出境手续,直至中午12点半,重新恢复通关。
值得欣慰的是,在“海高斯”带来连续8小时的狂风暴雨中,新横琴口岸岿然未动,稳稳经受住了第一次台风的考验。
风雨之中连夜“搬家”
随着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正式开通启用,原澳门莲花口岸整体搬迁至横琴口岸澳方口岸区,横琴口岸原旅检通道及出境车道全部搬迁至横琴口岸新址。
新口岸开通是载入史册的一刻,但对赵峰和同事们来说,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按照计划,横琴过渡期口岸19日将移交给物业管理,原有的查验设备和重要数据必须连夜迁移。但不巧的是,这次“搬家”赶上了与台风“海高斯”的正面交锋。
夜幕下的横琴口岸
18日晚间11点多,赵峰注意到雨势开始变大。凌晨0时许,他接到站里的指令,为了设备和人员安全,珠海与澳方商议暂停横琴口岸通关。此时,澳门莲花大桥关了,从横琴通往湾仔的横琴大桥也关了,夜幕下的横琴仿佛一座孤岛。
作为队长,赵峰将剩下的10名技术队队员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新口岸的机器巡检,一路负责旧口岸的清理搬迁。
每隔两个小时,赵峰就带着队员巡查一遍新口岸的机房设施、车道岗亭、车道通道。新口岸占地面积大,出境车道跟旅检通道之间有一段距离,巡查一次要花半个小时。
其实,新横琴口岸配备了相当多智能设备,各位置有没有漏水、机房是否运转正常,都可以通过后台的监控查看,赵峰却非要亲自巡几遍。“毕竟这是新横琴口岸开通后遭遇的第一场台风,机器可能误报,人工检查比较放心。”
另一头的旧口岸,队员们连雨衣都没来得及穿,顶风冒雨“抢救”设备与数据,警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一台厢式警车在新旧口岸之间来回,足足跑了6趟,直到凌晨2点,才把旧设备都搬到新口岸的备用仓库里。
搬完“家”,技术队要继续调试新口岸设备,确保任何时刻恢复通关,系统都能立即使用。而事实上,光是新旅检区域,就有20多套系统,一些是边检执勤、旅客通关的设备,另一些则是内部办公所需,大大小小加起来需要调试3000多个信息点。
6时前后,“海高斯”在金湾区沿海登陆,距离横琴口岸直线距离约22公里。此时,珠海陆地阵风11—12级,万山庙湾岛最大瞬时风速高达15级。但只顾埋头工作的赵峰丝毫没有察觉。
200余次技术调试
“一半人员驻守口岸,一半人员踩着封桥前才回家。在连续几周加班加点,连续几天全员到岗超高强度下,没有一个掉链子的,致敬我这帮可爱的兄弟姐妹们!”一夜紧张工作告一段落,早间7点,看着雨势渐小,天边渐亮,赵峰在社交媒体发了一条朋友圈。
这不是赵峰为新横琴口岸熬的第一个夜。作为横琴口岸边检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骨干,从前期建设到口岸通关,再到通关后的运营保障,赵峰知道,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保障“两次查验、一次放行”新型通关模式顺畅运行,硬件安装与软件调试缺一不可。69条查验通道、3000多个信息点、1000多块自助设备电池、数百个摄像镜头,都必须在开通前全部安装调试完毕。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赵峰带着技术团队连月奋战,在总站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200余次技术调试,“5+2”“白加黑”是他的工作日常。最近,新旅检区域开通进入冲刺阶段,他更是创下了连续72小时无休的工作记录。
赵峰与队友在横琴过渡期口岸的合影
直到18日下午,看到第一位通关旅客只用了26秒就顺利通过自助闸机,赵峰忐忑的心才踏实下来,转而化作兴奋和喜悦:“虽然很累,但真的很值得!”
尽管通关第一天就遇上台风奋斗整夜,让赵峰感到安慰的是,他还有一帮战友。很多人跟他一样,都是前天上午来,坚持到今天中午口岸恢复通关了才走。
19日15时30分,看着运转如常的设备,熬了个通宵的赵峰松了口气,决定先回家休息休息。他知道,后面还有很多挑战等待着他,得时刻拿出最好的状态。
【记者】刘艳婷
【通讯员】朱金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