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三灶镇独有的一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舞蹈,据传是随南宋王朝流落伶仃洋并在三灶岛上定居的遗民,模仿岛上栖息繁衍的白鹤而始创的,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民间素有白鹤象征长寿的说法。鹤舞也是三灶村民给60岁以上老人拜寿,为30岁以上村民祈福的一种礼仪习俗。
三灶鹤舞的表演道具白鹤造型生动逼真,鹤身用竹篾编织,羽毛从前用竹叶,后来用白纸糊制,鹤脖子用纱帐制成,里面用一根细竹竿支撑并供舞者操作,不见翅膀和脚,造型只求神似,整件道具当地俗称“鹤衣”。
演鹤舞有约定俗成的礼仪:包括开光(祭拜仪式,给“鹤”点睛)、拜老(逐户拜寿、祈福)、羽化(过去是正月十五傍晚将鹤衣至村口处烧掉,近年为了不误农时,改为正月初七)三个固定的程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表演时舞者披上鹤衣,模拟白鹤从睡醒开始,然后梳理羽毛、觅食、踩水、嬉戏到飞翔的各种姿势神态,动作优美,轻盈灵动,惟妙惟肖。
舞蹈自始至终,均有鹤歌同时演唱,且第一句歌词必须以“白鹤”开头,但歌词内容与舞蹈的情节动作可以不相联系,歌者可不停地唱,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愿望,只是舞蹈结束时,要以“出齐羽毛飞上天”为结句,呈现出一种颇为独特的歌、舞二元结构的表现形式。
当地民间在大年初一至元宵节期间必举行舞白鹤、唱鹤歌的贺年活动,此时村中的晚辈都要向同族长辈送上一张红帖,敬告仙鹤降临,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充分显示了鹤舞的象征意义。
三灶鹤舞已于2011年被选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