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们都有些什么创作经历?在写作中是否也会遇到困难?他们的经验和感悟对小作家们有何启发……我们将不定期推出一些名家专访,希望能对热爱写作的你有所帮助。
作家简介
陈诗哥,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广东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现居深圳。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华语儿童文学短篇故事奖、广东鲁迅文艺奖、上海好童书奖等,三次获得《儿童文学》金近奖,五次获得《儿童文学》擂台赛奖,被评为全国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等。作品《宇宙的另一边》入选人教社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出版童书有《童话之书》《风居住的街道》《一个迷路时才遇见的国家和一群清醒时做梦的梦想家》《星星小时候》《我想养一只鸭子》等。
小作家:陈老师,是什么事件、人物或物品第一次激起了您的创作欲望?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有写作天赋的?
陈诗哥:我第一次创作是我第一次有意识阅读的结果。那时候我读小学五年级,之前没读过什么课外书,但语文成绩是挺好的。当时我住在朋友家里,那里并没有什么书。有一天,我竟发现一本被翻得破破烂烂的书,书名叫作《射雕英雄传》,就拿起来翻一翻,从此就很难放下了。我看得如痴如醉:那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啊,飞天走地,刀光剑影,行侠仗义,不正是每个孩子的梦想吗?就这样,这本武侠小说开启了我的胡思乱想。
我是如此喜爱这本《射雕英雄传》,于是我也想写一部武侠小说。我便在作业本上洋洋洒洒地写起来。为了写作,我认真研究起武侠小说来。那时候,金庸的14本武侠小说我全部读过,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大部分小说我都读过,并用一个本子把那些武功招式都记下来,例如“降龙十八掌”的招式我至今记得: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潜龙勿用、或跃在渊、战龙在野、神龙摆尾……后来我发现,这些招式大有来头,出自《周易》。
可惜的是,至今我也没有完成一部武侠小说。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后来我遇到了我的太太,她的名字叫郭靖。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神秘的。
而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从此就开始了。
小作家:真是太奇妙了!您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都是真实的吗?您的所有作品都是关于少年成长的,能不能讲一下在您作品中呈现过的小时候的故事?
陈诗哥:写作当然不一定全要写真人真事,我有一个观点:虚构比现实更接近真实。就是说,现实不一定意味着真实;同样,虚构也不一定意味着虚假。不过,童年的经历会对写作有很大影响。如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家门口有一口小水塘,那时候我每天都对着它,觉得它很大,鸭子很威武地迎风畅泳,像一支舰队。我曾在水塘里无数次地游泳,在四五岁时还差点被淹死。在我的心中,它就是我的大海。后来我离开家乡,15年后才回去,看到那口水塘时,大失所望:那口水塘怎么会变得那么小呢?我苦思了很久。很久我才明白过来:那时候我还小。
于是,我蹲下身子,恢复到童年时的高度:那口小水塘顿时恢复了大海的壮观,鸭子舰队巍然地在大海上巡视了一圈又一圈。
根据这些经验,我写了两篇作品——《大海在哪里》和《我想养一只鸭子》,前者参加了《儿童文学》擂台赛,被很多杂志转载了;后者发表在《儿童文学》经典版12期的头条,大家可以找找看。
小作家:《风居住的街道》是您的成名作,能简单聊一下您写这个作品的心路历程吗?
陈诗哥:关于这篇文章的缘起很有意思。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浙江省的童话作家汤汤,另一个是福建省的儿童文学作家李秋沅,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听音乐。有一天,汤汤听了一首日本曲子《风居住的街道》,很喜欢,就发给李秋沅,李秋沅听了很喜欢,就发给我,我听了很喜欢,就发给汤汤。于是,我们三人相约写一篇同题的作品,或童话,或小说,遗憾的是只有我写出来,但欣喜的是我们三人同时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而我的获奖作品就是《风居住的街道》。这说明:有几个好朋友共同切磋是一件美好的事。
小作家:写作时,感觉最困难的是什么(作品的开头,中间,结局或者灵感的寻找)?
陈诗哥:写作其实是一个体力活,短篇如同短跑,要求全程发力,直抵核心;长篇如同长跑,要求懂得如何起跑,中途如何换气。灵感当然很重要,没有灵感就没有作品。
真正写作的时候,开头很重要,它定下整个作品的基调,如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开头是这样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充满生活哲理,别开生面,耐人寻味,为整个作品定下了基调。据说托尔斯泰花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这个。作品的结构很很重要,就像一座建筑,如果结构不对,整个建筑是会倒塌的;就像长跑,如果不懂换气,一味横冲直撞,肯定很难跑到终点。塑造人物也很重要,人物是整个作品的灵魂。结局也很重要,它能否压得住这个故事,能否使这个故事得到升华,也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因素。
就其最困难而言,中间的结构应该是最困难的,这是一个技术活。
小作家:就您的经验,您认为对创作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陈诗哥:生活应该是最重要的。但究竟什么是生活呢?厨房的气味是生活的重要部分,汽车修理厂的脏乱同样也是生活的部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够参与的生活其实很有限的。在这个前提下,阅读就很重要了。
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生活,还可以唤醒我们的生命,唤醒沉睡在我们肉体深处的生命。多读书,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所谓“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多读书,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有境界的人,所谓“翻书得净土,闭门即深山”;多读书读书,可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美好的人,所谓“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小作家:您如何看待批评和质疑?
陈诗哥:有质疑、有批评才是正常的文学生态,反之,没有批评和质疑是不正常的。作家应有认识自身缺点的勇气。有缺点不可怕。即使莫言先生,也有很多缺点,但一点也不影响他是文学海洋里的一条鲸鱼。当然,批评家也不一定真理在握。
创作与批评的关系,我觉得更多是一对有趣的冤家:它们是一对恋人,但经常吵架,甚至有时会对抗,但在对抗中往往会有好作品产生。这种思想的互动其实很迷人。
小作家:对年轻一代的“小作家”,您有些什么寄语?
陈诗哥:多读优质的儿童文学。如果还有兴趣,多读一些文学、哲学、历史、美术等经典著作。请记住这样一句话:要读多少好书才能造就一个人。作家更是如此。
采访/整理 吕晓霞
关于《风居住的街道》,陈诗哥写过一篇创作谈——《如何把风译成汉语》,在此与读者分享:
如何把风译成汉语
陈师哥
诸君若有留意,大概会发现我关注的都是些极简单的事物,如树木、鸟、虫子、风、书、草、门、视窗等等,这是对的,因为它们每天都和我生活在一起,令我感到亲切和自由。
我喜爱风。在我居住的601B房里,我经常坐在窗前,眯着眼,听风沙沙地在树上嬉戏,荡秋千,或就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争论,然后来到我的窗前,一次又一次地拂动窗帘,如此神秘,似乎在提醒我:人只有透过梦想,才能接近世界。
但是,如何把这似乎无色无味无声无形的风翻译成汉语,让读者读到这些语句,便如同闻到风的呼吸?这是我的难题。难处在于:一不留神,就会把风写得过于空灵,乃至轻飘,这是我不喜的;另外,风太常见,怎样才能写出新意,乃至写出风的深度,也就是说,如何才能诠释出一个全新的风,同时文风扎实?
就在我写这篇作品的时候,我却准备搬离我已居住三年的601B房。这让我感到难过。就跟这所安静的房子一样,风是我忠实的朋友。每当我坐在窗前,风就会穿过美丽的枕果榕、大叶榕和棕榈树,来到我跟前,向我述说它们的故事,要不就与我一起轻轻翻动书页。这便是第二节“读书的风”的由来。而我的书柜,我也把它进行想象变形,成为第六节风柜客栈的原型。风是有性情的。有很多次,上完班的人们回到家,在厨房里沙沙地煮菜,风会把菜的香气带到我跟前。于是,我开始想象:风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它有没有衣服,要不要洗澡,会不会发脾气……就这样,风的形象就开始饱满了。就这样,这篇作品就收获了大致的故事框架。
这是一篇怀念的文章,怀念我和风在601B房所有的日子,因此,怀念是这篇文章的内在语调,而我也把风居住的街道命名为601B大街。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笔下竟不知不觉写出许多跟风有关的词语,而且运用得很自然,不露痕迹:风声、风度、风流、风光、风干、风花雪月、黑旋风、风情和发疯……真是异常丰富的汉语啊,不知在英语里有没有这么丰富的词汇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写第六节“风柜客栈”时,我有些犯难:风柜客栈是没有墙的,因为对于风来说,墙是多余的,但对我们这些需要墙来保护的客人,该怎么办呢?突然,一个词语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屏风。”真是太美妙了,多漂亮的一个词语啊。正是这些词语,为这篇文章带来了灵光。
待文章写到第十节时,经过前面九节的酝酿,我感到升华的时刻到了。事实上,经过前面九节的写作和思考,我已经知道,风居住的街道一定会隐居着一位智者——风先生,他将会告诉我风的哲学。在佛教哲学里,风是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之一,而在《圣经·创世记》里,风(即流动的空气)是被创造于第二天。由此可见,风是多么的不简单,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视若无睹。然后我又想起了一则著名的关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事:一日,慧能大师流浪到广州法性寺,听见一僧道:“风吹幡动。”又听一僧说:“幡动而知风吹。”慧能即界面:“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对于这个故事,我有自己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写进了第十节“风的学问”里去了。这样,关于风的意味就出来了,而风的故事也就丰满了。
这时候,我已感到我与风已融为一体了。写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自己的一个修炼。
最后,我想说的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音调,而音调通常取决于句式。我相信,句式只要保持足够的简洁,就会有美感。正如风,只要保持得体的速度,就会风和日丽。
这篇童话得益于日本一首同名的曲子《风居住的街道》,该曲甚是优美和忧伤,调子和本文有些不同,诸君不妨找来听听,对照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