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抗战年代国民党爱国官兵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电影《八佰》,点映后反响热烈,广大观众都认为该片不仅是艺术精品,更是一部大振中国人志气的爱国主义好教材,很悲壮感人!
但是,也有少数人发文对该片“表示反感”,认为四行仓库保卫战根本就不值得拍电影。
“反感者”说四行仓库之战没啥了不起,依据是引用当年日军的数据,说日军没死伤几个人。《八佰》夸大守军的战果,不真实,美化了国民党。
日军的数据是否可信?若是,我方党史军史记载的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之胜利战果,与日军公布的作战双方伤亡数字也相差很大,我们该信哪一方?是不是也要根据日军的数据重写史书?
《八佰》不是历史文献,也不是纪录片,而是文艺作品(故事片)。众所周知,取材于真实历史的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史为据就行,允许适度的艺术虚构和夸张。读者绝不会因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蒋干盗书”等情节与史书《三国志》不一致,就去指责《三国演义》胡编乱造。
我认为,只要上海英租界对岸确实发生过数百名中国官兵在四行仓库坚守四昼夜,指挥官谢晋元确实是英勇抗战的英雄,中国女孩确实过河送旗,这几点真实,《八佰》在大的方面就站得住。至于剧中的战斗是不是那么激烈火爆,中国女孩过河是不是游过去,就不必与史实完全一致。《八佰》描写的中国军民并不高大全,场景和战争氛围的再现也很逼真细致。因此,多数观众都觉得该片合理可信,并非胡闹的“抗日神剧”,这就成功了。
四行仓库之战不是大战役,此战之所以产生重大影响,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消灭了多少名敌军之类的军事价值,而在于精神。在数十万国民党大部队已逃离上海之时,居然还有几百名中国官兵敢于孤军留守,面对强敌,克服恐惧心理,打退一次又一次猛攻,在一座仓库能坚守四昼夜,这就很不简单!有人说,在租界旁边打仗,是故意打给外国人看的表演,没有实际意义。此言差矣!
这场仗又不是演戏或演习,是真刀真枪对抗不可一世的日寇,也得有胆量和能耐啊!因此,这场局部小战斗,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即使有“宣传战”的成份,也有积极意义。当时,四行仓库保卫战名扬天下,报道此战的报纸被抢购一空,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电影工作者及时拍摄了电影《八百壮士》,也轰动全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当时也高度赞誉八百壮士,称之为“民族革命典型”。
与四行仓库之战同年的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野战军主力部队以绝对的兵员数量优势和地形优势,伏击一支人数不多的日军后勤运输队,这场战斗称为“大捷”,也是因为其主要意义不在于消灭日军多少人,而在于鼓舞了全国抗日军民的斗志。
有人说,四行仓库之战被国民党政府利用和出卖,因此不值得歌颂,还列举了八百壮士的上级师长之腐败劣迹,也作为八百壮士不该歌颂的理由。这是什么逻辑?当年,中央红军因左倾领导人瞎指挥导致失败,被迫撤离江西根据地。可以说,长征的起因本是错误路线的产物,但我们因此就不能歌颂在长征路上浴血奋战的红军英烈吗?
《八佰》歌颂的是英勇抗敌的国民党官基层官兵,非但没有歌颂腐败官员,还真实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造成大部队溃逃和利用四行仓库之战做“外交”文章,并没有美化反动派。假如有人要另写一部通过剖析四行仓库之战更深刻地揭露国民党政府,以批判为主的政治电影,当然也可以,但不能要求《八佰》也承载这个任务,要允许每部文艺作品可以有不同的写作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有千秋。
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是否已过时?尽管有人声嘶力竭骂《八佰》,但《八佰》却越映越旺,应全国观众要求不断增加点映场次,可见今日的中国人,还十分需要八百壮士的爱国精神,还十分需要不搞窝里斗的民族大团结!
评论历史题材文艺作品,评论者要多懂一点政治常识、历史常识和艺术常识,要多关注当下社情民意,以免闹笑话哦!
作者简介 祁海 一级电影编辑,影评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七届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