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中医|蜀道“芎藭”,关辅留香——聊聊川芎

胡世云
+ 订阅

  芎藭,即“川芎”。它和“白芷”在中药配伍里是一对好搭档,在古典诗词里也时有同框出镜呢!北宋文豪苏轼就曾给它们来过特写。

  赏诗词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八

  宋.苏轼

  芎藭生蜀道,白芷来江南。

  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

  濯濯翠径满,愔愔清露涵。

  及其未花实,可以资筐篮。

  秋节忽已老,苦寒非所堪。

  劚根取其实,对此微物惭。

  诗词背景:苏轼是四川眉州人,他在开封时,建有南园,南园里种植了川芎和白芷。此诗是咏物诗,用生于蜀地的川芎自比,言己虽离乡在京为官,仍保持着本色与初心。

  诗词大意:芎藭(即川芎)生自蜀道,白芷来自江南。两种香草经历遥远路途漂流到京城附近,依然不失芳香和甘甜。肥美而茂盛的茎叶,静静地蕴涵着清露。他们没有开花结果时,可以割来放在筐篮里为人所用。秋天来了它们就会迅速变老,更不能经受苦寒。于是人们砍断其根部,收获它们的果实。面对这些微小的植物,我感觉到惭愧。

  识中药——川芎

  川芎,主产于四川(灌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亦有栽培,生长于温暖的气候环境,是一种中药植物。

  别称:芎藭、山鞠穷、香果、胡藭、雀脑芎。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主治: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跌扑肿痛。

  宜忌人群:风寒头痛、风热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高血压性头痛、脑肿瘤头痛、肝火头痛等患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

  聊传说

  传说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采集药材。一天,师徒二人在混无顶的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混无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