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团购”被拒背后,拼多多品牌向上,特斯拉渠道向下

南方产业观察
+ 订阅

南方产业观察

针对拼多多“万人团购特斯拉”事件,8月17日下午,特斯拉回应称,支持因被团购活动误导而无法交车的消费者向活动方维权,并将尽所能地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法律援助。同时,重申可正规途径重新下单。

此前的7月21日,拼多多平台商家“宜买车”开启“25万团购特斯拉Model3”的活动,并表示“和厂家谈了合作”“肯定经过官方授权才出售”“只有5台,不支持分期只能线上全款支付”。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拼多多与特斯拉没有丝毫妥协迹象之前,类似的故事已经在拼多多与苹果身上上演过。

2019年,当拼多多的崛起让外界注意到下沉市场的红利,却也悄然在向上试探——新款iPhone刚发售,在拼多多上已经跌破了指导价。面对着近乎腰斩的价格,北上广深出入CBD的白领,自然也就放下了“身段”,加入抢券大军。拼多多吸引的可就不只是四五线农村市场的用户了。

补贴苹果、特斯拉,拼多多下了一步好棋。首先,这些科技头部公司的一举一动都牵引着市场敏感的神经,发售、降价、补贴等等一有风吹草动,都能在市场上有极高的关注度,拼多多借此自然能提升市场热度和人气值。

其次,对拼多多品牌形象也是一大提升。过去,“便宜、没好货”是拼多多挥之不去的标签,但在苹果、特斯拉上以假乱真显然难以做到,却也给消费者树立了品质的形象。

再次,对财报数据的改善。互联网公司最喜欢用数据来讲故事,拼多多与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比拼的一个明显短板就是客单价与人均消费等数值,几十元的客单价,自然难以其它厂商几百、上千元级别匹敌,而热卖的高端手机、智能汽车价格,自然有助弥补这个差异。

选择流量关注度高的产品,表面上看补贴不低,但从投放广告的角度,却是花小钱办大事。特斯拉之于汽车,如苹果之于智能手机,标杆地位的存在,自然也就不缺话题;对于拼多多来说,向五位车主每人补贴两万元,就可以用十万元的成本获得品牌的曝光,短时间的巨大流量关注,以及对外界展示自己在汽车销售领域的存在感。也正是因为拼多多的种种精明,导致大品牌普遍并不愿意与其合作。

但在这次的争议中,相当多的人站拼多多,无他,强势如特斯拉,有好的技术与产品,就可以如此傲慢?

例如,特斯拉工作人员早前对媒体表示“消费者可以选择重新在官网下单,或者起诉特斯拉”,显然,在大公司强大的法务团队面前,个人消费者的力量是非常不对等的;最新的回应中,劝消费者维权并正规途径重新下单,可之前的下单何尝不是通过特斯拉官网。

新零售方兴未艾,未来的渠道也将是多元的,消费者需要更多的选择,在电商平台与汽车厂商的博弈中,所谓“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特斯拉坚持以刚性方式拒绝交付,受伤的却是夹杂在巨头之间无所适从的消费者。

有一个信息值得关注,这位湖北车主是一名在武汉打拼10年的快递员。更多像他这样的青年,出生在低线城市,非常希望用优惠的价格追求品质生活,但身边可能找不到一家特斯拉门店——在整个湖北,目前特斯拉的直营店就只在武汉有一家。

当有人哪怕是拿着补贴来提车,特斯拉也不应该为此感到冒犯,这些也努力为梦想而生活的小镇青年身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需求。

实际上,企业要控制渠道是可以理解的商业行为,包括苹果、奢侈品品牌等在内,都有类似诉求,但它们更多是通过渠道管理等手段来实现目的,而不是捆绑消费者利益——以苹果为例,其虽然不支持消费者在非正规渠道购买其手机,但只要是苹果手机,依然可以得到官方售后服务。

一个有着品牌向上的渴求,一个有着渠道向下的动力,双方完全可以思考,无论是互相借力,还是心照不宣,用哪一种方式达到双赢,为新的商业故事奉上一课。

【记者】郜小平


编辑 欧旭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