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丨周家祥:奋战特区“黄金时代”的“黄金一代”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1991年,在汕头经济特区二次扩容之时,47岁的周家祥离开原来汕头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的岗位,到龙湖区担任区委宣传部部长。后又任统战部部长、区政协副主席,于2004年退休。而在到任汕头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之前,他在汕头市委工作。从市区到特区再到龙湖区,周家祥经历了汕头经济特区从成立到建设,再到扩容的“黄金十年”。回想起来,他仍按捺不住自豪:“特区的事业,是甜蜜的事业。”

周家祥。

周家祥。

“刚办特区的时候,就是一片沙丘,只有600万元和一辆旧吉普车,真的是白手起家。”周家祥说,头两三年就有项目陆陆续续动工完工,建厂房、引项目、抓服务,速度非常快,没多久就一片欣欣向荣了。“在这里辛勤创业的建设者,是用尽了心血的。”他说。

作为老一辈的汕头市区人,周家祥来到特区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实在太有活力了,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当时,各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外国人来往于汕头特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他说,特区到处是工地,红旗招展、马达声响,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有项目动工、竣工或投产,一派繁忙。

1988年,44岁的周家祥从汕头市委调任特区企业发展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在特区工作的那段时间,周家祥经常从早上8时忙到晚上12时才能回家。除了接待客商,还要负责子公司和合作公司人员的对接工作,忙得不亦乐乎。“虽然辛苦,但是看着特区蒸蒸日上不断发展,还是干得非常开心。”周家祥微笑着说。

“一开始大多外商是在特区租用厂房,拿小部分产品在这边试水加工,不过很快便尝到甜头:在特区生产成本不仅较低,而且产品质量好,利润丰厚。于是外商们很快增资扩产,拿土地建房。”周家祥说,正是不断有外资的投入,带动了汕头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外资、国营、民办企业“三股发展力量”。并发挥港口优势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1991年前后这段时间,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相当引人注目。周家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到新加坡考察时,在电梯里和电梯工作人员聊天。工作人员见他穿着谈吐不凡,误以为他是从“亚洲四小龙”这样发达的地方出来的,而他则微笑地告诉这名工作人员:“我是从中国大陆汕头来的!”

作为奋战在特区“黄金时代”的“黄金一代”,他既是特区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在特区工作的这些年,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时光。”周家祥由衷地说道。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黄嘉锋 庄衔涛

编辑 叶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