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好地方还需要好产业

现代农业产业智库
+ 订阅

大柴旦行政区,位于青海省西北部,蒙古语“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泽。它因湖而得名,是茫茫戈壁滩上的一抹绿色。早前,美不胜收的大柴旦却鲜为人知,一直给人神秘的感觉。在被评定为2019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之后,大柴旦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走进神秘的大柴旦

大柴旦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是海西州的“北大门”,这里有苍茫云海、长风万里、天地雄奇、水云婉约。作为“柴达木精神”发源地,大柴旦承载着几代柴达木人的梦想。这个高原戈壁中的小镇曾经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开发热潮的中心,最多时这里聚集了10多万人。大柴旦现辖柴旦镇、锡铁山镇两个镇,居住着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土族、撒拉族、满族等14个少数民族,约2万人口。

(资料图:大柴旦翡翠湖)

大柴旦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品种多、储量大等特点,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7560亿元。区内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天然草场、翡翠湖、海西雅丹魔鬼城、南八仙和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因此,“盐湖化工、煤炭开采、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特色旅游”逐渐成为大柴旦的五大支柱产业。

(资料图:大柴旦工业盐水池)

大柴旦的挑战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几代人的建设,大柴旦的发展动力得到有效激发,产业规模也持续扩大,发展路径不断拓宽,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畜牧业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规模小而散;产业品牌化、标准化程度不足,缺乏产业链延伸、未形成规模效应,产品附加值低;尚未形成“公司+牧户”生产经营模式和新式电商营销模式,营销人才缺乏等。

2019年,大柴旦被评定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这也意味着大柴旦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地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通过外部资源和人才赋能,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既符合时代潮流、又造福地方百姓的发展路径?

(资料图:大柴旦镇)

抓住机遇,探索绿色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农牧业发展和牧民生活改善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思路,不断加大新形势下牧区改革力度,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把发展特色农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努力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为了让大柴旦产品、产业走出大山,还需要立足区域特色、大众需求、优秀文化传统与新时代要求,着力打造一批时代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高原特色品牌,推动产品深加工,丰富产品形态品类,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和全新的宣传路径,推动供给侧改革、农产品上行、助农增收。

【供稿】现代农业产业智库

【撰文】郭倩倩 李婵玲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