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膳|吃玉米时扔掉的这个东西,竟然是一味好药

每日一膳
+ 订阅

中药课堂:玉米须(上)

在日常的烹饪活动中,人们会产生大量厨余,例如蛋壳、蔬菜叶、蔬菜根、瓜果皮等等,大家一般都会把它们随手扔掉。然而,一些看似无用的“厨余垃圾”,却是中医眼中的“好药材”,例如上期我们说到的冬瓜皮、冬瓜仁,还有今天要说的玉米须。

在说玉米须之前,我们得先弄明白为什么玉米会长“须”,是为了让人看起来“帅气”一点而“留胡子”吗?No,No,No。来源于禾本科植物的玉米,属于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当玉米生长到“青壮年”的时候,在茎的顶部就会长出雄性花,而雌性花则生长在茎的中间部位,并长出一条条细长的花柱,也就是雌蕊。每当风一吹过,雄蕊中的花粉便会撒向花柱,通过花柱头进入胚珠授粉后,就会发育成为玉米的种子。当玉米长成熟后,尽管花柱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但玉米并没有“过河拆桥”,而是整整齐齐地把它们留下来,并萎缩夹在每颗玉米粒的缝隙里,成为玉米须。

我们在吃玉米的时候,都会习惯地把玉米衣和玉米须剥掉,啃食玉米,再把玉米芯丢掉,殊不知玉米须却是极具药用价值的一味中药,古人甚至以“一根须,二两金”来褒扬玉米须的药用价值,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回再说。

今日推荐——椰香淮山排骨汤

image.png

材料:

猪排骨350克,鲜淮山100克,椰子1个,玉米2根(带须)食盐适量。

做法:

(1)将玉米、鲜淮山洗净切块;猪排骨洗净斩件焯水;椰子起肉切块,椰子水留起备用。

(2)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入玉米、鲜淮山、猪排骨及椰子肉,慢火煮60分钟,再加入椰子水煮5分钟,调味即可。

栏目特约养生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专家点评:

时至立秋,岭南一如盛夏般炎热,人多有疲劳,汗多,口干,食欲不振,二便不利等不适,想补充与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又不想喝饮料,想用食材缓解上述身心不适又担心上火增湿,该怎么办?

玉米须,《滇南本草》中载,“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新鲜焙干为末,不拘多少,引点酒服,其功神速,未可视为弃物而忽之也。”在明代药学家兰茂看来,玉米须不但能理气通便,更能治疗妇人的乳汁不通、乳腺红肿(类乳腺炎)等症状,以酒为药性对疏导乳汁郁积有良效。淮山,即山药,又名薯蓣,能健脾止泻;椰子果肉补益,汁水清爽解渴;搭配清甜的玉米,共熬一碗清甜爽口,寓通于补的时令靓汤,有益于脾胃虚弱所致的虚不受补,胃口不佳与便溏。

本期当值药师:

向俊,广东省中医院临床中药师,中药学硕士。擅长:中药药物咨询,包括常用中药煎煮服用方法、配伍禁忌、合理用药咨询,常用中药饮片鉴别,常用毒性中药研究,中成药用药咨询等。

“每日一膳”栏目由南方日报携手广东省中医院联合推出,根据时令,每天为读者奉上一道或汤、或菜、或茶的养生膳食。扫一扫二维码,可上传养生菜式参与“粉丝靓菜”评选,或请专家团队为您私人定制养生膳食。

粉丝靓菜二维码。

为您而煮二维码。

每日一膳出书啦!购买《每日一膳》春、夏、秋、冬系列,微信扫二维码购书有优惠,更有机会获得杨志敏教授亲笔签名版图书。

                                                               

每日一膳,每日一善,让我们一起健康为乐,助人为乐!

【记者】严慧芳

编辑 欧旭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