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家李仕琼新书《山海经动植物初证》:提示中华民族远古真实存在过的世界真相!

南方+ 记者

近日,深圳作家李仕琼新著《山海经动植物初证》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其出发点与结论显得格外不同寻常。

李仕琼为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着深厚的理工科学习背景, 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并获得了生物学硕士学位。自92年从南京高校调到深圳工作以来,她与文化产业结缘,坚持从事跨学科历史、地理、生物学研究,继2014年出版《探求古文明的地理密码》后,新近出版的《山海经动植物初证》,是一本专注远古生物学的专著。

书影

《山海经》虽是我国先秦古籍名典,然而,书中记载的动植物可谓千奇百怪,甚至有很多不能名状、闻所未闻,似物非物、似神非神,超出人们对现实中的动植物的认知与理解。比如,“其华四照”的迷榖树,“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的玄龟,“冬死而夏生”的鯥鱼,“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的猼訑兽,“鱼身而蛇尾”的虎蛟,“其状如羊而无口”的䍺,“其状如鲋而彘毛”的鱄鱼,“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的白䓘树等等,都令人难以置信。书中还说,这些神异之物多有神异之功能,有的“食之善走”,有的“食者不肿,可以已痔”;有的“见则天下大旱”或“其县多土功”或“其县多放士”,令人悚然。

然而,在李仕琼的眼中,《山海经》的动植物并不奇怪。她说:“在我看来,《山海经》的动植物似乎都很眼熟,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翻开这部古籍,我仿佛推开了远古世界的大门,在古人宝贵的文字指引下,走进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前的真实世界。”

在《山海经动植物初证》,李仕琼根据现代分类学方法,全面、系统地解读了《山海经》所记录的动、植物的性状、特征、习性以及地理分布,并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将已明确身份的动植物以拉丁学名记述,并将过去难以辨识的物种,给出了相对明确的科属归宿。不仅如此,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前人的结论如实记载,并基于自己的分析予以修订。

比如《南次二经》洵山中有一种动物:“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从常识来说,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口,那是不可能成活的,那这种“如羊而无口”动物是什么呢?作者认为,这是赛加羚羊,又称猪鼻羚羊、高鼻羚羊、大鼻羚羊,这种羚羊的头型特殊,鼻部特别隆起特别大并向下弯,嘴巴被盖住了几乎看不到,看上去感觉是“无口”动物。20世纪初叶至60年代以前,赛加羚羊在我国新疆西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等地呈不连续分布,但迄今已近30年不见踪影。

再如,《西次二经》小次之山有一种动物:“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作者认为,这种动物正是彩猴,学名白臀叶猴,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白臀叶猴属动物,是一种最绚丽多彩的灵长目动物。这种动物为树栖型中等猴类,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头部顶后、躯干部背面铁灰色,毛尖白色或灰白色;腹面色较浅,呈浅灰白色;头部前额的毛黑色,眼周和颊部为棕白;颜面部裸露的皮肤呈灰蓝色或深蓝色;两耳呈深棕褐色或棕褐褐色;前肢铁灰色,自肘关节至腕掌部为黑色或白色,后肢黑色或锈红色。由于色彩斑斓,故称彩猴,又因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并因此而得名白臀叶猴,现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和中国的海南岛。

李仕琼说,当我们完全理解了《山海经》后,人们眼中呈现的是一个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生境的真实写照,那是一个仍然有象群、有犀牛的时代,鹿群随处可见,鸾鸡引人注目并成为吉祥物。那时大河奔流,我国东部很多地方成湖成泽,与今地貌相差较大。从山川记载并结合植物分布来看,那时的中华民族疆域辽阔,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即甘肃青海一带,南至于南海,北至内蒙古甚至更北,与《史记》所述的帝尧、帝舜、帝颛顼时代的疆域版图相当,佐证了我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源远流长,传承兴旺发达。从历史发展来看,传承连续超过五千年的民族与国家并不多,世界很多国家都只有二、三千年可追溯的历史,而我中华民族可追溯历史上下达五千年之久,目前也有了一些考古学上的证据,而我们身边一直流传着的《山海经》,正是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文献佐证。

李仕琼说,《山海经》是我们研究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变化最珍贵的载体,《山海经》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宝藏,甚至是国家发展的力量。研究好《山海经》,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变化发展的认识、了解和自信,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五千年来气候、地理以及民族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记者】郭悦



编辑 文海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