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之后,接着向大家说一下泻下药。泻下药主要具有泻下通便作用,排除胃肠积滞和燥屎等。
泻下药为沉降之品,主归大肠经。“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因此,泻下药有清热泻火、逐水退肿、活血解毒祛瘀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部分还可以用于疮痈肿毒及淤血证。
泻下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
大黄,属于攻下药。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也可以治疗血热疮疡,湿热黄疸等证。
大黄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或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主产四川、青海、甘肃西藏等地。
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法用量:
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 本品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
2 本品苦寒,易伤胃气,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3 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大黄的服用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因此,大黄可以治疗:
1、积滞便秘。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以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使用。
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常与黄芩、黄连配伍使用。
3、热毒疮疡,烧烫伤。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
4、瘀血诸证。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常与桃仁、土鳖虫等药物同用。
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的作用,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治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配伍使用。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