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乡村 文化虎门】感知先贤故里,传承虎门文脉——走进白沙社区

虎门文广
+ 订阅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展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成果,结合东莞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东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举办2020年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将从白沙社区开始,邀请大家共同走进虎门多彩乡村,感受文化传承力量。虎门镇白沙社区自宋代立村,历史悠久,文化绵长,名贤辈出,古迹众多,堪称历史文化名村!

NO.1 白沙概况

虎门镇白沙社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虎门镇西北部;辖区面积为7.8平方公里;2005年7月原白沙村民委员会改立为白沙社区居委会,并成立白沙股份经济联合社;2014年12月原党总支部改立为白沙社区党工委。

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里,白沙作为初期的一个小小农村,也承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建厂修路,招商引资。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新建起文化中心广场、真人公园、和谐公园、三孖祠堂、白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在薪火相传中,基层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活动更丰富、乡村生活更多彩。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白沙社区历史变化图片

▲80年代的白沙村委会办公楼

▼如今的白沙社区居委会大楼

▲白沙社区会议室(旧)

▼白沙社区会议室(新)

▲白沙文化广场(旧)

▼白沙文化中心(新)

▲在白沙文化中心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白沙小学(旧)

▼白沙郑强辉学校(新白沙小学)

NO.2 白沙人文历史

白沙社区有厚重的历史,浓郁的传统文化。白沙共有祠堂30多间,阅尽白沙的变迁与沧桑,其形制、规模与装饰无不美轮美奂,极具时代特色,其中以郑氏大宗祠为代表。而郭真人古庙等众多寺庙则反映白沙人求心灵平静、与自然和谐的希冀与执着。

如今,郑氏大宗祠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逆水流龟村堡、郭真人古庙、郑瑜墓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白沙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省级)郑氏大宗祠始建于宋朝,明朝万历年间重修,清朝嘉庆年间重修,是白沙郑氏族人的“始祖祠”。该祠堂长36米,宽15.8米,总占地面积568.8平方米。祠分三进,三进比二进比一进高。整个地形成“步步高升”之势。祠堂用麻石作基础,地面也用麻石铺砌,屋脊是具有岭南特色的船形结构,硬山顶,多处结构有雕花,工艺精美。门前有石狮一对,造型古朴。三进有“郑氏大宗祠重建碑”,碑文字迹清楚,记述郑氏族人定居白沙的来历和重修郑氏宗祠的经过。2015年,郑氏大宗祠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逆水流龟村堡建于明末崇祯年间,逆水流龟,即是从上往下俯瞰村堡外形似巨龟,全村呈正方形、座东北、向西南,“龟头”朝北,“龟尾”向南,村堡四周的小楼堡就是“龟足”,北面有溪水迎面而来,村堡宛如龟游逆流之中,故称“逆水流龟”,所谓“水围村”,村堡四面环水,四周都是十八米宽的护村河。1989年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郭真人古庙始建明宣德七年(1432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二进二廊合院式布局,面阔7米,进深14米,占地面积约98平方米;砖石木结构,青砖墙体,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碌灰筒瓦。红砂岩石匾额上刻“郭真人古庙”,有红砂岩石刻对联一幅。郭真人,名都,字朴淳,福建莆田人。宋理宗年间随父(任广东按察使)游览至东莞,喜爱深溪龙潭胜(今虎门镇新联村附近)地景,便结庵隐居于此。宋理宗淳祐八年久旱,郭真人为救民难,自焚求雨。乡人遂建祠奉祀。它为研究明代东莞地区庙宇及民间信仰提供了实物。1993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郑瑜墓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坐西向东,最宽8.11米,长17.22米,分布面积约140平方米。抄手墓,由坟头、山手、拜台等组成,用红砂岩砌成,共有三级拜台,三个享堂,墓后建护土墙。坟成睡状,直望东方莲花山(又名笔架山),气势浩荡,有“丹凤朝阳”之意。郑瑜,虎门白沙人,明崇祯辛末(1614)进士,后升至太寺少卿,著有《楚余稿》,建“水围村”。该墓为研究清代墓葬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郑瑜生平具有一定价值。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白沙名人众多,历史上郑修、郑菼、郑兰3人诗文名重一方,有“白沙三郑”之誉;郑修才华横溢,有“才压江南”之称。仅【宣统】《东莞县志》所录人物传略,即有郑敬等7人,加上收入清末张其淦《东莞诗录》中的郑武等,明清两代计有10人收入方志或诗集中。

白沙英才多如繁星,璀璨生辉。民国人物中,史学名家郑师许传略收入《广东近现代人物辞典》,为传承虎门文脉,我单位将在逆水流龟村堡选一间60多平方米的民居,设立郑师许专题书室,展示“莞籍坪石先生”郑师许生平事迹和学术成果等。

NO.3 白沙非遗

虎门镇白沙社区秋冬时节出品的“白沙油鸭”是东莞特产“三宝之一” ,独具中国南方特色风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挑选品种到腌制定型,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工序。其制作工艺注重刀工、腌制、生晒、风干之适度,被誉为腊味之王。

呼啸而来的“高铁时代”

不仅带动白沙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同时推动白沙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白沙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人文

也将跟随现代文明标志的高铁

走向更远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