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线上调解一宗网络购物合同纠纷。
打造“类案批量智审系统”,助推3.4万件金融纠纷线上化解;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聚集42家机构、951名调解员的“1+N”调解新模式;上线“枫桥E站”,打造企业家门口的“解纷驿站”……广州互联网法院聚焦网络空间治理法治需求,着眼涉网案件类型特点,持续推进科技与司法深度融合、双向赋能,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上线一年多来,成功调解各类纠纷近2万件,网上纠纷化解走进“e时代”。
“枫桥”网上建 纠纷“E站解”
广州的文先生近日因著作权纠纷,把淘宝某网店起诉到法院。没想到的是,案件“兜了一圈”又回到了淘宝平台。
正当文先生纳闷时,法院特邀调解员和阿里巴巴集团调解员齐齐上线,仅45分钟就敲定了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原来,为推动更多网上纠纷在线高效化解,广州互联网法院于6月30日创新上线“枫桥E站”。“枫桥E站”集传统“枫桥经验”与现代互联网思维于一体,通过将“解纷驿站”直接设至企业、机构互联网平台,激活互联网企业数据、技术优势及自有解纷资源力量,推动平台纠纷平台化解,探索适合网络空间治理的司法新模式。
“‘枫桥E站’好比‘网上的派出法庭’。”广州互联网法院院长张春和介绍,数字经济时代,海量纠纷发生在企业和平台,海量数据储存在企业和平台,“枫桥E站”意在架起法院与企业间的解纷桥梁,通过法院居中组织调解,实现平台治理与司法治理的能动衔接,以“一站式”理念为当事人提供“驿站式”便利,确保“事不出网,人不出户,就地解纷”。
“枫桥E站”上线1个月以来,已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广州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4个平台设立站点,成功调解纠纷50余起,调解平均用时仅需35分钟左右。
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聂立泽认为,广州互联网法院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构能动司法新理念,实现了三个变化:从“请进来”到“走出去”,激活互联网企业自有力量,实现纠纷就地化解;从“自解纷”到“协同治”,解纷资源支持和示范性庭审送入平台,提升平台法治化治理水平;从“要数据”到“用数据”,以“可用不可见”形式破解当事人举证难、平台数据调用难等痛点,打造数据畅通、便民利民的互联网司法审判体系。
样本“可视化” 类案“批量解”
7月28日10时,一宗小额借款合同纠纷通过广州互联网法院“类案批量智审系统”调解成功。在仅20分56秒的调解过程中,600名类案当事人在线参与旁听,当天即有110余名类案当事人达成调解意向。
两天后,该院从未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中,再次挑选出一件进行示范性庭审。“本来是计划当庭宣判的,但庭审中双方逐渐表露出和解意向,最后还是当庭调解了。”直播一结束,法官赖广鑫手机就响个没停,“又有四五十件案件达成和解撤诉。”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纠纷日益增多,广州互联网法院上线“类案批量智审系统”,为数量多、标的小、同质化特点明显的案件提供纠纷化解可视化样本。“一案调解最多曾有2503名类案当事人在线旁听,促成近千名当事人达成线上和解,真正实现‘审理一件、化解一片’。”赖广鑫说。
系统在设计上也充分体现“源头治理”理念。以互联网金融借款纠纷为例,只要身份认证、利率设定、存证认证等符合标准的金融产品,相关案件就可导入“类案批量智审系统”进行快审,通过引导企业规范产品设计、合同签订和行业交易模式,推动低成本的纠纷源头化解。
“类案批量智审系统”具有示范性调解、示范性庭审、交互式审理、在线联审四大审理机制,系统运行近一年以来,已有3.4万件金融纠纷实现网上办结。
网上“新生态” 实现“多元解”
据了解,广州互联网法院的创新解纷模式还真不少:全国首个5G“YUE法庭”,实时合成庭审地点虚拟画面,突破场域限制,当事人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参审参调,虚拟技术真实还原,犹如身临其境;“YUE审事”对接“粤省事”数字政府服务平台,诉源治理延伸新触角,为源头解纷提供新渠道;“E法庭”便民智能设施同步部署穗港澳,三地当事人拥有了线下家门口的“微法庭”,庭审“天边在眼前”。
登录“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记者看到:内地调解员、港澳台特邀调解员、互联网企业平台、律师事务所、高校、人民调解组织、商事调解组织等机构依次排列、一应俱全。
“涉网纠纷类型新、数量大、分布散、取证难,仅凭法院一家力量,已难以满足纠纷快速化解的实际需求。”张春和告诉记者,目前,一个聚集42家机构、951名调解员的专业解纷新格局已成功构建。
“它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每个司法环节中,带来审判工作和司法服务上的全新体验。”聂立泽认为,这背后,看到的是与时代同频的互联网思维。
“广州互联网法院真正把互联网思维带到了纠纷解决的全过程。”某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受邀参观后感慨道。
张春和表示,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多元化解格局,是广州互联网法院构建“以网治网”网络空间治理生态圈的重要举措。2019年,全院通过和解、调解、撤诉等非判决方式化解案件4.4万宗,占全年结案总数的91.86%。接下来,该院将继续深化“诉源治理”模式探索,进一步打通跨域司法交流与社会治理合作新通道,为网上纠纷多元化解提供成本更低、质效更优的“广互经验”。(来源:南方法治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