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山火炬精神,专家大咖给予这些建言献策

南方+ 记者

8月13日下午,在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围绕如何做好做实“高”“新”这两篇文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姣,腾讯云政务副总经理杨革生,毅达资本合伙人、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戴华坤,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等嘉宾分享了相关经验,以“头脑风暴”为火炬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同维度的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学家张英泽:

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学家张英泽。

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学家张英泽。

“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中国每年有多少骨折的病人?”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学家张英泽用一个问题来切入他对医疗领域的科技创新的理解。“这个数字是500万,其中有八成左右的病人需要做手术。每个病人用的骨科耗材,比如钢板和钢钉,需求量是很大的。”在张英泽看来,中山市产业基础扎实,尤其是火炬开发区,在机电、电器制造行业走在前列,可以依托制造业优势和健康基地的潜力,鼓励企业在产业跨领域发展方面敢于创新创造。

张英泽一直致力于复杂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研究,是我国骨科创新与骨折微创治疗的首倡者,是骨科创伤领军人之一,原创提出了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骨折仿生固定理论、不均匀沉降理论等十几项创新理论,研发了系列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器械和内固定物。会上,张英泽以自主研发下胫腓仿生固定装置的历程为例,在研讨会上分享其对“创新”要义的理解。张英泽认为,创新需要诸多元素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与应用实践。“观察、思考对于创新来说非常重要。观察是获取信息、知识、经验、技术和方法的手段,也是从事创新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源泉,而思考则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张英泽认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要抢占创新高地、前瞻布局,就要走在时间前面。

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姣:

抓住湾区机遇 走健康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姣以“打造创新高地,引领产业发展”为题阐述了她对于中山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她认为,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应该以大湾区建设作为最大机遇,展现中山的责任与担当。

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姣。

广东药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姣。

“健康产业是中山市的主要产业,是‘钻石产业’‘朝阳产业’,占比超过全市GDP的四分之一。” 郭姣认为,健康产业是中山落实“三个定位”的关键抓手与支撑。中山健康产业的优势在于起步较早、科技型企业较多,产业链较为完善。同时,中山拥有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成熟的产业平台。在全市层面,中山科技与服务平台众多,与港澳也有良好的区域合作。

与此同时,中山健康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研发投入较少,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人才支撑不够强,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不足,吸引力相比广州、深圳有差距;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科技人才等聚集效应尚未凸显等。

郭姣认为,成熟的产业链能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中山应该走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协同效应,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健康产业集群示范工业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带动很多产业,让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布局完整,各司其职。”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培养专业型人才、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研发经费;大学和科研机构致力于进行基础技术创新和实践性研发试验;科研中介机构进行信息资源分配与输送,也可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郭姣还提出,中山应该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建设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慢病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让“中医药文旅融创”全面发展。

腾讯云政务副总经理杨革生:

建设未来城市 助力创新发展

“今天我要从腾讯的角度去聊一聊,互联网技术如何跟城市实现强强联手。”腾讯云政务副总经理杨革生以“建设未来城市,助力创新发展”在会上作了主题分享。

腾讯云政务副总经理杨革生。

腾讯云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大湾区数字化建设,2019年8月,腾讯WeCity未来城市解决方案推出不久,就率先落地江门。同时,腾讯云还助力广东省打造了“粤系列”政务服务品牌,让“指尖政务”越来越便利。

在中山火炬高新区建区30周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腾讯云与火炬开发区达成框架合作协议。这是腾讯云参与大湾区数字化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根据计划,未来双方合作将深入到数字政府、社会治理、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为中山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创新方式。杨革生说,打造智慧城市,归根结底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解决方案。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通过数据平台、通讯等现代的技术手段,把决策权、处理权向处置现场和一线人员赋能,让“听得见炮声的人”作决策,使城市应对突发事件更能够把握主动权。其次,在精细化、精益化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城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使得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有效的治理资源发挥更大的治理效果,实现物尽其用。

在火炬开发区建区30周年之际,杨革生对于腾讯云和火炬开发区的合作抱以极大的期待。他表示,以技术创新推动火炬开发区的数字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为该区的社会治理、产业园区的升级与管理带来极大的助力。而打造未来社区生态,也将驱动火炬开发区高质量、高水平的经济社会建设进程。

毅达资本合伙人、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戴华坤:

优化营商环境 扶持高技术企业发展

“我们总说要引导社会资本,要支持高新企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毅达资本合伙人、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戴华坤从融资环境的角度,分享了资本助力产业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的观点。

毅达资本合伙人、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戴华坤。

毅达资本合伙人、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戴华坤。

戴华坤给火炬开发区未来发展提出了三个建议:以“科技为先”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好更优服务企业;完善金融生态,大力发展创投基金。“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的产品不够,是我们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不合理,升级就很难。”在产业结构的优化方面,戴华坤对火炬开发区的健康医药产业极为看好,认为火炬开发区应抓住机遇,大力引进优质项目和平台,在推动这一产业上发力。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方面,现场,戴华坤解读了国家支持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如何加强金融服务、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家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并购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高成长企业发展,允许园区内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支持国家高新区内高成长企业利用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高新区开发建设主体上市融资等。他分析了目前中山企业的科创能力:“中山企业有不少,但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一个例证就是中山的科创板企业目前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戴华坤建议,火炬开发区要积极用好各级政策,在鼓励、支持、推动企业创新方面下足功夫,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生态,使资本和技术实现良性互动,进而推动高技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

未来每天将有超400辆大巴往返深中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从深圳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待火炬开发区未来的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火炬开发区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的框架已经全面拉开。与此同时,火炬开发区还有令人羡慕的靠山临水的优异生态空间环境。”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

“三十而立”的火炬开发区找到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单樑认为,在大方向确立的前提下,中山还应该多思考目标的实现路径。曾经追求数量、规模的粗放式城市建造方式只是将城市当做增长容器,实际上城市不是简单的房子集合体,而是非常复杂的有机生命体。“从火炬开发区再出发、再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发展思路应该从‘盖房子住人’变为‘用好的城市留住人’。” 单樑打了个比方:创新人群可以被叫做“现代的游牧民族”,追求“逐水草而居”的高质量、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营造高质量、高品质的城市已经成为深圳城市规划的一种价值认同。”单樑说。

从环湾区的发展格局来说,单樑认为湾区东岸、西岸发展确实存在代差和时差。“但我们觉得,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势能差’,”来承接深中通道通车后的产业外溢,同时也可以作为大湾区西部高端化、国际化要素向一线城市集聚的承接点。对于湾区城市之间存在的“时差”,单樑认为深中通道将使中山和深圳从两个“时区”进入了同一个“时区”。“站在未来思考当下,我们应当在城市建设上,在标准追求上与深圳同步。” 单樑说。

作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单樑表示,深圳正在主动谋划对接中山,希望通过深中通道的发展真正开启双城生活时代。“未来深圳将准备400辆大巴,每天24小时往返作为深中通道的摆渡车,直接通到中山的重要大型居住区,双城生活可以说真正触手可及。”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

做大生命健康产业 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从产业区域发展角度分享了他对火炬开发区及中山未来发展的看法。他先是比较了同为制造业城市的佛山、东莞在发展驱动力上的差异。“2019年,佛山增长最快的还是传统优势产业,而东莞增长最快的则是高技术制造业,两个经济体发展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实现了高质量的增长。”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刘战国

对于中山的产业空间,刘战国认为实际上存在“两个中山”:“一个是以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为主的中山,另一个是以火炬和翠亨为代表的、高技术密度的未来的中山。”刘战国认为,未来真正驱动中山发展的是中山东部以火炬和翠亨为代表的区域。

在这种情况下,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该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战国认为,在产业布局上,中山的装备制造、光电以及传统产业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对比没有优势。但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山处于龙头位置。“中山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生命健康产业的完整服务体系。下一步,需要的是引入更多优秀的企业,把生命健康产业做大,并加强与广州、深圳的产业联动。”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刘战国认为中山有发展医疗电子产业的基础。“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医疗电子产业发生了一次大的跨越,从专业领域向消费领域转变。当这一产业消费化的时候,他的体量会快速增长,产业带动力会非常强。”刘战国建议中山在高技术新兴产业上可以往医疗电子产业方向去发展。

“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都在向珠江口布局,但它们布局的是什么?是新兴产业,是创新的高地,是创新生态体系。在这里面,表现最优秀的是东莞。”刘战国认为,东莞在产业调整和创兴资源供给上,都值得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市学习。“未来火炬开发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明确我们要布局什么样的新兴产业,怎样营造创新生态,怎样吸引真正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资源。”刘战国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廖瀚 罗丽娟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