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儿子先后病故,连南7旬瑶族夫妇照料3个孙,谁来帮帮他们?

南方+ 记者

13日上午,雷阵雨下了起来,打在屋顶的树脂瓦上,噼里啪啦作响。不过,已经没有雨水漏下来了。“房子漏雨3年,今天起我家不用再怕落雨天漏水,能睡个安稳觉了。”72岁的瑶族老妇人邓龙二妹说。

这是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村委会牛栏洞村的一户人家,居住着邓龙二妹、唐老君贵夫妻俩以及3个孙儿。能结束3年的漏雨生涯,得益于当地志愿者发起募捐,筹得1.7万多元为她家屋顶换了树脂瓦。

这是个不幸的家庭。两个儿子先后病故,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瑶族夫妇历经了两次丧子之痛。同为72岁的两人,如今要照料一个读初二的孙女和一对读五年级的双胞胎孙子,因为举债为儿治病,加之年老力衰,日子清贫艰辛,“一周吃不上一顿肉。”

“我们两老没什么顾忌了,唯一放心不下的是3个孙儿——万一以后我们有什么意外,他们该怎么办?”邓龙二妹说。

志愿者和施工队在为邓龙二妹家进行屋顶改造。3个孙儿今后的生活,是她最放心不下的事情。黄津 摄

志愿者和施工队在为邓龙二妹家进行屋顶改造。3个孙儿今后的生活,是她最放心不下的事情。黄津 摄

多难的家庭

白发人两送黑发人

牛栏洞村是个纯瑶族村寨,有600多户1000多人口,距离连南著名景点千年瑶寨不过10公里距离。12日中午时分,唐老君贵抱着一捆番薯苗,步伐蹒跚地走到村外的牛栏喂牛。

差不多到饭点,小村落里开始弥漫着炒菜的香气。“我自己还没吃,但要先喂饱牛。”这位瑶族老汉说。那头并非自家的牛,却承载了他今年收入的希望。

抱着一捆番薯苗去喂牛的唐老君贵。那头并非自家的牛,却承载了他今年收入的希望。黄津 摄

抱着一捆番薯苗去喂牛的唐老君贵。那头并非自家的牛,却承载了他今年收入的希望。黄津 摄

72岁的年纪,唐老君贵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但在当年,我可是村里赚钱的好手,”回忆往事,他笑了起来。早在1979年,他靠着一身力气,以帮人种树、砍树等脏累活为营生,花费6000元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一栋砖瓦楼,成为村民羡慕的对象。

40年过去,曾经腰板挺直的唐老君贵,如今走路佝偻着背,力气活干不了了。因为家贫,他帮起了村民放牛,“每天拉牛上山下田,喂饱就行,中午就给些青菜。”而作为报酬,耕牛诞下的牛崽则归唐老君贵所有,“运气好的话,一年有一头,能卖几千块。”

这几乎就是近3年来,唐老君贵家能赚到的钱。曾经幸福的家,变化肇始于10多年前。2008年,他的大儿子不幸患上鼻咽癌,历经一年治疗,于2009年病逝。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5年,唐老君贵的小儿子唐坑贵突然咳嗽不止,久治不愈,妻子见状,恐其步大伯后尘,遂离婚而去,留下一个女儿和一对双胞胎儿子。“小叔(唐坑贵)的咳嗽其实没啥问题,不过到了2018年,他却患上了腹肌肿瘤——腰部肿起了一大块,臀部出现溃烂,触目惊心。”唐老君贵的大儿媳唐瑶央二妹介绍。

原本在广州打工的唐坑贵,是家中的顶梁柱,因为患病,不得不回家治疗,先后在广州、连南施术,花费了近15万元,惜未能治愈,在2020年6月病故。

两个儿子先后病故,为治病欠下的近3万元债务,3个年幼的孙儿,年老多病……多重打击和重重压力下,邓龙二妹、唐老君贵一家活得颇为艰辛。

二儿子2018年回家治病后,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除了唐老君贵去放牛,身体尚可的老伴邓龙二妹则耕作七分水稻田,还种些花生用来榨油,以此维持生计。“大米、油、青菜不用买,但家里一周吃不上一顿肉,”邓龙二妹说,这苦了家中3个孙儿。

40多年前建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屋顶瓦片出现了离位和缝隙,每当下雨就会漏水。“最怕晚上下雨,常被雨水滴醒,”邓龙二妹说,因此家中备了7、8个桶和盆灌,以备随时装接屋顶的漏雨。

有爱的志愿者

连续奋战12小时更换屋顶

12日清晨7时,华禧中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员工邵海庭一行7人就来到了邓龙二妹的家,与施工队一起为其更换屋顶。

先把瓦片卸下,再更换垫板,然后吊装树脂瓦……高空作业、烈日当空,给这些工序带来了难度。邵海庭等人既当指挥员,又做搬运工,衣服湿了又干。

更换屋顶施工现场。黄津 摄

更换屋顶施工现场。黄津 摄

为邓龙二妹家募捐善款更换屋顶,正是由邵海庭等人发起。这家位于连南的企业,业务包括电商、直播、纪录片等,今年6月底,邵海庭等人前往牛栏洞村拍摄瑶族丧葬习俗纪录片,偶然得知了邓龙二妹家的不幸家事。

8月1日,他们一行人前往探访邓龙二妹,了解具体情况。“她的家真的是家徒四壁,而且因为经常漏雨,屋子散着发霉的味道。”回忆当天情景,邵海庭说。两位老人和双胞胎孙子就搭床睡在厅里,年纪稍长的孙女则住在右侧的一间小瓦房。

就在他们探访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顺着屋顶瓦片缝隙流下,滴答有声。“单单厅里就有7、8处,想找个干燥的地方站着都不容易。”

邓龙二妹的家。黄津 摄

邓龙二妹的家。黄津 摄

古稀的老人,年幼的孩子,漏雨的房屋,贫困的生活……邓龙二妹家的窘况,让身为连州市志愿者协会理事的邵海庭备受触动,萌发了发动网友募捐资助他们的念头。

8月8日,由当天探访情形拍成的短视频,由连南“网红”棋儿发上了快手和抖音平台,引发网友广泛关注,点击量迅速突破100万,很多网友留言,想帮帮这一家子。

发起捐款资助活动的华禧中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员工。

发起捐款资助活动的华禧中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员工。

随即,邵海庭等人成立了一个“爱心助力群”,共筹集到网友的1.75万多元善款。“夏季雷雨多,我们计划第一步是,先帮助她解决房屋漏水的问题,方便他们生活起居,能睡个安稳觉。”连南阳光志愿者协会也加入进来,发动募捐为邓龙二妹一家购买床、被褥等物品。

该公司的业务并不少,为了实施这个帮扶计划,公司董事长房小辉把业务暂停了下来。12日当天,本应要和客户签订合同,他也推掉了。“我也是连南人,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义不容辞。”

7人组成的团队迅速运转起来。确定方案,找施工队伍,购买材料……短短2天时间,一切准备就绪。现场,除了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数名村民也自发前来帮忙。经过连续奋战12个小时,12日傍晚17时许,邓龙二妹家的屋顶瓦片都换成了树脂瓦。“天气预报说明天开始有雨,所以今天必须完工。”邵海庭说。

看着即将完工的屋顶,邓龙二妹和孙女露出了笑容。黄津 摄

看着即将完工的屋顶,邓龙二妹和孙女露出了笑容。黄津 摄

屋顶改造完工。志愿者航拍提供

屋顶改造完工。志愿者航拍提供

果不其然。13日上午,雷阵雨说来就来。听着雨水落在屋顶的声音,再无漏水之忧,邓龙二妹难得露出了笑容。“多得这些阿贵、阿妹(年轻男孩、年轻女孩之意)的帮忙,我家不用再怕落雨天漏水,能睡个安稳觉了。”她用客家话夹着瑶语说。

完成屋顶更换后,邵海庭等志愿者们开始着手为邓龙二妹家进行重装电线、厨房翻新、墙体粉刷等改造,同时会继续发动网友们捐赠,缓解她一家的经济难题。

连南阳光志愿者协会则计划,安排有教师职业经历的志愿者上门为3姐弟辅导学习。

待解的难题

3个孙儿伙食费让老人犯了愁

邓龙二妹现在最担心的是3个孙儿。“万一以后我们两老有什么意外,他们该怎么办?”14岁的大孙女唐慧梅,在南岗中心学校读初二,因为长期缺乏营养,身体明显比同龄人瘦小一圈。“学校的伙食好,但在家就很难吃上一次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四年级开始,唐慧梅就能够做饭煮菜,拔花生、洗衣样样能干。作为住校生,唐慧梅还需照顾同校就读的两个双胞胎弟弟。牛栏洞村小没有高年级,去年升上四年级后,兄弟两就开始步行一个多小时去4公里外的南岗中心学校上学,中午留在学校吃饭,一天来回两趟,需要3个小时。

“老人家老了,也没家长接送,只能这样子。”唐瑶央二妹说。为解决两个侄儿的走路返校难题,她出资200元一个月,为他们包车接送,一个学期下来就要1000元。

常年接济小叔家的唐瑶央二妹。黄津 摄

常年接济小叔家的唐瑶央二妹。黄津 摄

转发视频后,在千年瑶寨景区售物的村民邓小英,把游客捐赠的200元交给邓龙二妹。黄津 摄

转发视频后,在千年瑶寨景区售物的村民邓小英,把游客捐赠的200元交给邓龙二妹。黄津 摄

唐瑶央二妹过得也很清苦。丈夫和小叔分家已有20余年,丈夫2009年去世后,她常年辗转在外风餐露宿帮人挖坑种树,把一女一子抚养长大。纵然如此,她每年都会接济小叔一家。前年小叔回家养病,唐瑶央二妹专门购买一个电饭煲,方便他们做饭菜。

跟这对双胞胎男孩攀谈,他们都低着头怯怯的,一句话不说。“因为父亲去世了,妈妈离婚后很少回来,缺少父母的关爱。”邵海庭分析。

姐姐唐慧梅告诉记者,父亲病逝后,妈妈回来几次看她,“之前几年都没回来过。”她在学校的成绩不错,喜欢文科,“最希望能读高中考大学。”但家里的现实条件,让她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身体尚好的邓龙二妹,如今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黄津 摄

身体尚好的邓龙二妹,如今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黄津 摄

唐慧梅现在一个学期需要800元的伙食费(住宿免费),邓龙二妹计划也把双胞胎孙儿送去寄宿,“至少能吃好一点、住好一点。”南岗中心学校校长房志斌告诉记者,受惠于党委政府好政策,目前住校生的住宿和午餐均免费,只需支付早餐和晚餐钱款,“学校每学期预收800元,根据实际情况多除少补。”

800元一学期的伙食费,3个人就是2400元,这让邓龙二妹犯了愁。现在两位老人主要靠低保金生活,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还背负着近3万元债务,经济压力巨大。

13日下午,南岗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主任唐春明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正与镇政府和教育部门想方设法,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同时力争联系爱心人士对唐慧梅3姐弟进行资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记者】黄津

编辑 梁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