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东|“轻盈蹁跹”——抬阁(芯子、铁枝、飘色)

广东省非遗促进会
+ 订阅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

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飘色是流行于广东的一种民俗表演形式,与北方的“抬阁”、“芯子”相类似,均以童男童女饰扮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在一个色柜上造型定格,再由人扛抬上街进行巡游表演,表演过程中辅以乐曲伴奏。

2008年,广东省南朗崖口飘色、台山浮石飘色、吴川飘色、河田高景皆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朗崖口飘色

流传在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的南朗崖口飘色,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后称为“出景会”、“枭色”、“飘色”等,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

据清同治七年版《香山县志》载:“每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曰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曰出游,为鱼、龙、狮、象,鸣钲叠鼓,盛饰童男女为故事,曰出会景。”这一岁时民俗活动,在南朗崖口村一直沿袭至今。

崖口飘色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为表现题材,而以最具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重要组成部分,在下的演员称为“色脚”,在上的演员称为“色芯”。出巡时“色脚”、“色芯”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可随秋千上下飘动,还可以随时更换。崖口飘色绚丽多彩,灵动飘逸,故事性强,动作富于节奏感。除此以外,出巡时所用的头牌、罗伞和彩旗上均选用精致的粤绣,这成为崖口飘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2003年,崖口飘色主要传承地南朗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是一种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造型艺术,它始于明末清初,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谱已有正式记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台山浮石飘色共有10个色柜,各以一个历史故事命名,每台飘色以两个俗称“色仔”的八到十岁儿童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抬着出游。

站在色柜面上凌空而起的色仔称为“上色”,也叫作“飘”;坐在色柜面上的色仔称为“下色”,也叫“屏”。“飘”与“屏”互相辉映,靠一条“色梗”即精心锻造的纤细钢枝支撑,构成完美的飘色整体。飘色的迷人之处在于“飘”,色仔左足立于一根桃枝上,右足摆动,身体凌空,若无凭依,令人称奇。

台山浮石飘色为迎合当地民间节日北帝诞活动而产生,既有当地民间习的孕育,又有佛教思想的浸润,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有重要参考价值。

1996年浮石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1999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

吴川飘色

流传于广东省吴川市的吴川飘色是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以“高、精、险、奇、巧”的特点闻名于世。

吴川飘色始于吴川市黄坡镇沙岗村,由民间艺人陈趣珩(生于清朝咸丰丙辰年)始创,经历了由“转色”演变为“板色”再到“飘色”的发展过程,造型独特,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以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为多,一台飘色就像一座活动的小舞台。

吴川飘色过去多为一屏一飘,现在则发展为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十七日闹元宵表演时,巡游队伍长达数里,场面十分壮观。巡游时以吴川本地特有的“锣鼓班”开道,彩旗、幡伞、八宝等仪仗队相拥簇,光彩夺目,相互辉映,且每隔十组飘色配一套“锣鼓班”(八音班),声、色、艺完美交融在一起,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1992年和1997年,吴川飘色两次晋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荣获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金奖。

河田高景

高景是“飘色”的另一种称呼。河田高景俗称“河田撑景”、“出景”、“吉康庙景”,起源于当地的广福庵酬神庙会,流传于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镇。客家先民南迁到粤东山区以后,在交通相对闭塞的环境中形成了这种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河田高景表演定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九、二十两天的下午申、酉二个时辰。

河田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其制作的最大特点是景旦悬在7--8米的高空,远远超过古民居屋脊高悬于空中,并由高而显“险”,而且高景各有机单元巧妙组合,奇特考究,真景桥往往由有真有假的(道具)的人物、动物、景色相组合的多托景物组成,因而显得更“巧”,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高景出游时,除景童、景旦外,每架景一般要配备四至八人负责抬景,六至八人负责导景,另有三四人担任护景,一两人担任监景。整架高景由四至六人抬着,在众人的严密监护下前行。高景之后跟随着众多的狮班、乐队和旗仗,共同组成一支庞大的游艺队伍,载歌载舞,欢快异常。

河田高景巡游融合了客家民间的金狮舞、麒麟舞和锣鼓音乐等,整个活动既庄重热烈又诙谐欢快,显示了客家文化的特质,在民俗学、宗教学和文化学方面均有重要研究价值。

2004年6月,河田高景主要传承地河田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河田高景之乡)”称号。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