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图树洞】从《小虎还乡》到江豚野放,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18年历程

东莞松山湖图书馆
+ 订阅

2002年,一部名为《小虎还乡》的动画正在热播,彼时的人们正因一场由未知病毒引发的疾病而陷入恐慌,没有人知道它从何而来。直到次年,随着疫情的爆发,人们才慢慢了解到这场疫病的导火索在于非法食用野味。于是地下野味市场受到了空前的管制,但不久后又死灰复燃。此后,间隔数年爆发的禽流感、猪流感都不曾打消部分国人对野味的痴迷和喜爱,疫情严重时偃旗息鼓一阵,疫情过后便又卷土重来。直至今年春节,这场起源未知、但集中爆发于地下野味市场的疫情重新唤起了人们的记忆,惨痛的经济损失让不少人重新正视起了野生动物保护。

“民以食为天”,对食物的喜爱贯穿了中华大吃货民族的历史,或者说贯穿了人类发展的历史。食物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促进人类进化的原动力,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各式各样的工具出现了,在先民的努力下,人类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灵长”。也正因为如此,“以形补形”的说法一直在民间流传,人们坚信“天人感应”,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尽管现代医学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这一观念,但时不时出现的绝症病人不药而愈的“奇迹”成为了野味爱好者坚持己见的支柱。而且,随着城镇的扩大,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加大,也在不断压缩着野生动物族群赖以生存的空间,于是一种种老人记忆中或我们孩提时津津乐道的野生动物逐渐消失了。尽管课本中朱鹮的发现和繁育让彼时年幼的我们欢呼雀跃,但常见报端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可爱的生灵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从白鳍豚、长江鲥鱼到长江白鲟,物种灭绝的脚步正在加快。

图片来自微博网友“丁寶刺青-無用”

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于是,熊猫成了“微博网红”,外表乍看上去一模一样的黑白团子在每个“云妈妈”的眼中都独一无二,能够一眼叫出每个团子的名字;被称为“微笑的精灵”的长江江豚人工繁育初见成效,开始野放;“史上最严”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火速出台,全面禁食非家畜家禽的所有野生动物。或许在未来,还会有生物接连灭绝,但至少它应该消失于自然淘汰。

本期推荐图书

《寂静的春天》

(电子书二维码详情请关注松山湖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作者:蕾切尔·卡森[美]

推荐理由:《寂静的春天》描写的是“看不见”的污染、看得见的问题。这本书以寓言开头,描述一年四季风景怡人的小镇,突然被奇怪的寂静所笼罩,由此引出了以DDT(又称DDT)为代表的化学农药对于水源、土壤、动植物甚至人类自身的严重危害。书中以发生在美国的具体事件为案例,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天空,全方位地揭示了化学农药的危害,用一种文艺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关爱自然、反思人类行为、关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拳拳之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