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慕吧!古人对秋天竟然可以玩出这么多花样

智慧阅读雅荷诗会
+ 订阅

立秋之后,阳消阴长,盛夏光年渐渐消去。霜风渐紧,吹落满池碧莲,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雨潇潇,处处红衰翠减,草木摇曳露为霜。

从绮艳暖色的夏天,进入到凉薄淡色的秋天,人的心往往也从躁动变得平和,开始追寻内在的诗性。

情感积蓄得深沉,下笔成诗的也就多了。一年四季中,古今描写、咏叹秋天的诗文数量最多,这也为秋天的文化感奠定了基础。

不过与我们想象中的“悲秋”不同,古人的秋天过得可High了!不妨一起看下他们是如何开启惬意之秋吧。

一、登高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适宜登高远眺,舒畅胸怀。

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逢金秋,结伴出游,登上高处,用无边的秋意来涤荡胸怀。

作为古人普及率较高的秋游活动,登高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清代《燕京岁时记》有载昔日胜景:“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此外,秋日登高也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在我国的古代,有着重九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的说法。而古人们为了避免接触到邪气,所以才在九九这一天登高以避邪气。

文人们逢秋必登高,登高必饮酒,饮酒必赋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最有名了,杜甫也写过题为《登高》的名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观红

在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色彩浓烈的红叶,无疑是秋天最耀眼的盛景。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红叶染树,黄叶铺地。只有在金秋才能收获这一种色彩的极致之美。

凭借其天然好颜色,秋日红叶自古以来就俘虏一众游人。每年香山上的人海证明着人们对于红叶的喜爱。莫言在《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中,解释香山的名气多半是因为那每到深秋就红遍了山坡的树叶。他猜想,当年曹雪芹曾经爬上过香山观赏过红叶,纳兰性德也上去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上去过。

每到秋天,文人们都会留下不少关于赏红叶的诗词。例如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中写道:“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万株红叶满。”马致远的《夜行船·秋思》套曲有:“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而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牧的《山行》。甚至岳麓山下为此建起了“爱晚亭”,成为秋季观红叶胜地之一。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望月

望月赏秋光,这是秋天的一个美事。

秋天天高气爽,云气微薄,因此月亮看起来格外皎洁、明亮,加上在中国文化中,圆月具有团圆的象征意义,因此在秋天里,独立庭院,举头望月,成了文人雅士的一个雅好。

秋天中最圆的月亮在中秋。因此中秋赏月也成了古人的一个节日习俗。

根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记载:“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可见唐朝以来中秋赏月的活动逐渐流行,成为了一个节日必备项目。到了宋朝,赏月之风更是盛行,《东京梦华录》中描写了宋代人们赏月的盛况:“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赏菊

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具有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精神。而秋天,菊花更是热烈绽放,最是赏菊的好时候,文人墨客们自然是不能错过的。

早在战国时代,屈原在抒情长诗《离骚》中,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春兰兮秋菊,长无终兮终在”的咏菊佳句,流露了诗人的爱菊之情。

晋代陶渊明爱菊近痴,常常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秋菊有佳色”的环境里怡然自乐。

到了宋代得以大兴。宋人笔记中对秋季赏菊,记载很多,孟元老于《东京梦华录》中回忆开封九月的盛况:“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清两代,赏菊照样是秋季必备的传统项目,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兖州的缙绅大户于赏菊之日的场景:“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镌刻或刺绣着菊花的图案,整夜烛火不灭地照耀着,“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

《菊花》

【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五、品蟹

“民以食为天”,“吃”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秋天的螃蟹,膏黄味美最新鲜,正是吃螃蟹的大好时节。

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文人雅士被螃蟹的美味折服,写下了不少诗词歌赋,比如曹雪芹就写下“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的美食心得。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数次流放偏远之地,但乐观的他,将品尝流放之地的美食当作他的精神慰藉。其中,吃螃蟹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快乐。他曾经感慨道:“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苏轼曾在多地任职,走南闯北,吃过不少地方美食,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美食也很多,他从未用过“馋”字,唯对螃蟹,竟自称馋太守,可见,苏轼对螃蟹喜爱有加。

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是个吃蟹高手。他说:“蟹宜独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盐汤煮熟,自剥自食为妙。蒸者味虽全,而失之太淡。”在《随园食单》里记载了他做蟹的几种方法:做蟹羹,“剥蟹为羹,即用原汤煨之,不加鸡汁,独用为妙”;炒蟹粉,“以现剥现炒之蟹为佳。过两个时辰,则肉干而味失”;剥壳蒸蟹,“将蟹剥壳,取肉、取黄,仍置壳中,放五六只在生鸡蛋上蒸之”。

《次韵师厚食蟹》

【北宋】黄庭坚

海馔糖蟹肥,江醪白蚁醇。

每恨腹未厌,夸说齿生津。

“古人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秋天是美好的,值得每一个人好好享受秋日静美。一起跟随古人的脚步,花前月下,赏花品蟹去吧。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