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诒承:田家炳叔公的“大”与“小”

长城看台
+ 订阅

田家炳先生(网络图)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了《田家炳博士讣告》,备受尊敬的田家炳博士于当天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祖籍广东梅州的香港著名慈善家田家炳博士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款达十数亿,共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以及新加坡、美国等部分高等院校,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为表彰其作出的卓越贡献,他与另一客家籍著名慈善家曾宪梓博士都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宇宙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和“曾宪梓星”。因此,他们俩也被一直称之为“客家双星”。

2010年,广东省客联副会长田诒承(左)在香港赠送水晶纪念品给田家炳博士(右)。

与此同时,田家炳还是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简称:广东省客联)永远荣誉会长,多年以来,他一直以各种形式关心、支持广东省客联。其中,广东省客联调研编写《广东客家史》一书时,其还捐款10万元作为出版经费。

广东省客联副会长田诒承是田家炳的侄孙,在获悉田家炳叔公离世的消息之后,他回忆了自2001年之后自己和叔公四次相见的细节,不断感慨:“小时候只知道叔公是村中的楷模,后来才知道他也是国人的楷模、世人的楷模、华侨同胞的楷模。”他在《心中的彩虹》一书中这样描述心目中的田家炳叔公的:

大礼包与小礼物

我第一次见到家炳叔公是1992年,这也是我第一次到香港。我首次见叔公,有神秘感和紧张感,原认为他会有大实业家董事长的架势和威严。见面时,叔公热情和蔼的笑语却使我感到家人般的亲切。落坐在叔公宽敞的大客厅,叔婆首先就问到:“秋兰嫂(我奶奶)人都好吧!”我回答:“都好”。叔婆与我奶奶同是姓房,又都是银江人,倍感亲切,讲起了一些老事情。叔公与我们坐在一起,谈乡情拉家常,这时叔婆送了个大红包给我(内装千元港币),我婉拒未果,收下了,这在当时可是个大红包啊!后来听说,凡家乡人第一次到叔公家里,都会收到这样的大礼包。

临别时,叔公送我一个小礼物——一张地铁卡。叔公说:“这张地铁卡我用过,也不知道还剩多少钱,你可以用它坐车回去。”我拿着叔公送的地铁卡,进站一刷,哦,显示有3.5元。到站又一刷,卡没了。原来,香港地铁规定,地铁卡剩下的钱再少都可以坐一程你要到达的地方。叔公为人想得周到,微小到坐车的事都关心到了。我很遗憾,当时为啥要用完此卡呢?卡被机器吞收了,使我失去了珍贵的小礼物,要不然叔公给的这张香港地铁卡,现在留下来,该是一个多么有意义,多么难得的珍藏品啊!用它可以教育我和后人,这就是叔公这位大实业家、大慈善家简朴生活和对人关怀备至精神的体现。

大别墅和小洋房

第二次见叔公是2001年。我与太太到马尔代夫旅游,回到香港,我们约了香港的族妹田宝珍一同去拜访叔公,其先生王湛华亲自驾车送我们。叔公家的电话没有变,但住的地方变了,由大别墅搬到了一套小洋房去了,我们心存疑团,不好理解。

我们和湛华、宝珍一起来到叔公新搬的公寓楼。叔公对我们说:“你们来得正好,下星期九龙塘的别墅要卖出去了,等下我们再去那儿看看。”随后,叔公、叔婆亲自带我们来到九龙塘16号的别墅。这栋别墅是叔公六十年代代购买入住的,八十年代重建,近60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400多平方米的花园,70多平方米、高4.5米的大客厅。中西合璧的装修设计,中国式传统的梨木家俬和摆设,显示出清雅脱俗、书香诗礼的气氛。来到麒麟献瑞的假山鱼池旁,叔公对我们说:“这是一位名家创作的,我很中意,不少省市领导、大学校长和教授到此,都对它称赞有加。”看来叔公对此景观留念依依。叔公叔婆与我们和湛华夫妇在别墅前及假山鱼池旁留影纪念。

叔公将700多平米的花园别墅卖出,转租130平米的公寓小洋房,这是为什么呢?叔公给我们解开了谜团:卖大别墅能获5600万元,有可资助20多所中学,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建成,其价值比自己居住要大几十倍,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好得多。这就是炳叔公心系国民教育的情结,这就是最崇高无比的精神世界!我突然想起诺贝尔的一句话:“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荣。”这下我们也就更加理解炳叔公卖大别墅而租住小洋房公寓的原因了。

2017年3月,广东省客联执行会长钟闻东(右)、常务副秘书长田燕妮(左)代表广东省客联拜访香港田家炳基金会,并将《广东客家史》、《客联逐梦》画册、《知情人眼中的叶帅》赠送给田家炳博士,田家炳博士之子、田家炳基金会会长田庆先(中)代领赠书。

大事情与小事情

第三次见炳叔公是2010年。当时我随广州市总工会赴欧洲考察波兰、捷克工会工作回来,在香港停留一天。

我约了乡贤诒忠哥和荣昌弟一起去看望尊敬的老叔公。预约时,叔公说到公司见面。

我上了的士,司机问:“请问到哪里?”

“到屯门。这里去远吗?”

“不远,到屯门哪里?”

“到荔枝角道777号......”我话还未说完,司机即说:“哦,田氏中心大厦。”

“司机大佬犀利,一说几号就知道什么大厦。”我夸奖说。

“在屯门,田氏大厦很出门,当年它就是标志性大建筑了。”司机用赞叹的口气说。

车到站,田氏大厦果然气度不凡,我顿感是田氏人的骄傲。来到22楼田氏实业董事长的办公室,叔公已在那里等候我们这三位晚辈了。宽敞的楼层,大约三分之一是工作人员办公区,约三分之二(超200平米的大厅)是陈列田氏公司的图片、资料的展览室。最吸引我的是叔公捐建的遍布全国34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家教育部属下的大、中、小学的分布图(我记得捐助大学91所,中学166所及其它学校60余所),以及田氏工业发展历史。从这些图片资料看出,眼前的叔公是一个干大事业的实业家,关心教育大计的大慈善家,也是香港很有影响的风云人物。干大事业的叔公,在我们的面前却展现了另一面性情:村人见面,十分亲切,说不完的家乡话,忘不了的银滩情。

叔公指着他身上穿的西装对我们说:“这是1964年买的,年年穿,见客人也穿,破了一小点,补好照样用。”我们屈指一算,啊,穿了四十七年了,真是节约勤俭、爱惜财物啊。

谈兴更浓,叔公又给我们讲了他学习朱伯芦家训的体会,并以九十三岁高龄的惊人记忆背诵好一大段,他说全文背诵下来也没问题。我随口说想把这个“家训”复印下来留作纪念和学习。叔公说:“做得。”(客家话“可以”的意思)说完起身,手持资料来到外边的文员办公区复印,拿着复印好的资料,叔公回来给我们每人一份。

九十多岁的叔公帮我们复印资料,不传话让别人去干,而是亲自去办,就这么随意、亲和、平常。我很有感触了:一个干大事业的董事长,连复印这件小事情也亲力亲为,显得很习惯,很自然。成大事业者,无不从小事干起,从事实做起,从平凡事做起,才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是我此次拜访田氏长辈得到的最大收获。

我这次出访捷克时,知道捷克的水晶工艺品很有名,就买了一件小水晶纪念品给叔公,寓意叔公的高洁人格。当然我也听说过,家乡人见他,如带物品,他老人家会不悦,有人就被批评过,叔公认为这是浪费,没必要,“有心见面就最好”。但我想,还是“冒犯”一次吧。我对庆先叔(叔公的大公子)说:“我从捷克带回个小水晶制品,送作留念,不成敬意。”平常的包装,不经意地放在桌子的一角。

与叔公道别时,庆先叔说:“爸,诒承送了个礼物。”叔公平静地亲自打开,似乎看过后既要递回给我一般。我心想,叔公可不要拒收啊。叔公一看是一件平常的水晶物件,对我说:“好客气。那我们一起来照个相做留念吧!”叔公接受了我的礼品,我心里很高兴,更高兴的是叔公还要与我单独合照留念。此前我是没有想过,送一个小礼品给叔公,要劳驾九十多岁的叔公与我合照。又是一件小事情,再一次打动着我的心灵。

大实业家与小企业家

第四次见炳叔公是2012年4月。因为又有一段时间未见,我们银滩村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作生活的同乡们诒忠兄、荣昌弟又相约一起去探望老叔公。这次炳叔公是在香港简朴的寓所接见我们。一按叔公家门铃,叔公亲自到门口迎接我们。

这次会面,我们原是想看望叔公,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叔公休息。我们向叔公表达了衷心的祝愿和问候。荣昌在深圳做皮具企业,企业起步之初,就得到叔公扶持发展基金10万元,当年这可是一笔很大的启动资金。荣昌尽心经营,掘得第一桶金后,就还了这笔扶持资金。可能是荣昌守信用,懂道理,善经营,也可能同是皮革塑料行业,叔公对荣昌关心重视有加,曾亲自到荣昌的公司工厂去指导,并交代田氏公司提供原材料的优惠支持,使荣昌的企业如虎添翼,最近正生产一款名牌皮具打入欧洲市场。荣昌见了叔公,自然有新的蓝皮设想向叔公汇报,并求指点,便滔滔不绝地讲述汇报起来。叔公很认真地在倾听,像一个慈祥的祖父在倾听着孙辈讲述新鲜事那样,时而微笑,时而稍稍点头。荣昌也实在讲得太兴奋了,大大超出我们原先约定的时间。这时叔公还是那样认真倾听,而且还侧着一遍耳朵来听。只有叔婆知道,叔公其实是在坚持着,是在困难地听着。看到荣昌讲得还没有收闸的意思,叔婆只好向我们细声地揭开秘密了:“时间一长,其实叔公的耳朵现在已经听不太清楚了。”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位大实业家的叔公是多么地尊重小企业家的晚辈啊。当他听得到荣昌的话时,就点头,听不太清楚时就微笑,那么和善可亲,平易近人,尊重讲话的人。而且对孙辈级的晚辈仍是以礼相待,如此绅士和涵养是叔公经久修炼而成的,值得我辈领悟学习。我想:叔公是大实业家,对荣昌的这个小企业家的尊重,体现的是长辈对晚辈的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平等真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叔公把一个无比珍贵美好的东西展示给了我们。

以上几次拜会叔公的亲身经历,使我形成了四个“大”与“小”的联想,如一幕幕影像,时时感动着我的心灵。叔公高贵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宽广的胸怀和慈爱涵养,确实是我们村中的楷模,是我们后背学习的榜样。但确切地说,叔公岂止是村中的楷模,他也是国人的楷模、世人的楷模、华侨同胞的楷模。“村中楷模”之称,完全是我被那浓浓的乡情所局限了。

由广东省客联主编,田家炳博士捐赠10万元共同参与编写的《广东客家史》

田诒承,广东大埔人,曾任广州市越秀区第十二、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广州市南沙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兼任南沙区总工会主席和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会主席,国家级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广州南沙保税港区管委会巡视员。现任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客联百师公益服务团(客家百师智库)顾问。

来源:广东省客属海外联谊会(部分内容来源于公开报道,其余均为原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