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圳者说 | 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深圳成功在何处?

南方+


建圳者说——南方日报深圳特区40年大型人物专访系列报道

1

“深圳经济特区为什么能成功,有没有可复制的经验?”

这是全球调研中,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常被各国代表问及的“高频问题”。

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曾发文称,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中,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2019年,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这一年,当曲建在参加世界银行有关会议上介绍这组数据时,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现场鼓掌。

深圳,正被视为全球经济特区探索的“先遣部队”。在深圳特区4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南方+对话曲建,探讨特区“发展密码”。

1

来深圳30年,曲建见证特区发展历程,将全球特区发展作为深入研究领域。

1

从1/2500 变成1/1,短短40年间,由中国人自己规划设计的经济特区深圳完成了一次重大超越,在中国内地“再造一个香港”,引起全球关注。

在非盟总部所在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政治家塞尤姆先生曾和曲建探讨,1980年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人均GDP是476美元,是中国的3倍,深圳的6倍;经过40年发展,当地人均GDP仅为1200美金。

《科学》杂志在创刊125年之际,在总结人类最前沿待解密的125个科学问题中,提出的第119个问题也是,“为什么努力改变撒哈拉地区贫困状态的努力几乎全部失败?”

这位非洲政治家很关心,“究竟中国人干了什么,有没有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你们都想复制深圳的结果,你们不一定想复制深圳的过程,深圳的成长过程来之不易。”曲建回答道。

1

曲建认为>>>

1

然而特区建设之初,全国处于经济资源短缺时期,缺少资源、资金、资本支持,深圳只有杀出一条血路。通过把香港资本和深圳本地劳动力结合,形成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形成增加值的一部分以工缴费方式返还地方,一部分以工资方式发给老百姓,还有一部分中资参股后分得红利。完成“第一桶金”积累后,深圳开始大规模投资建设,利用境内外贷款将深圳推到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上。

因此,“不平衡发展模式+资本盈利水平的保障”是深圳发展的核心经验。将这两个因素结合,又必须通过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只能将两个元素中其一加以保障,通过垄断实现资本收益率,或是通过垄断实现某一地区的率先发展,必须靠市场力量的作用,让两个因素相互配合,可持续推进。”曲建说。

1

在全球调研过程中,曲建常和海外代表谈到深圳的两个重要价值观。

第一是“来了就是深圳人。”

大家以为这是说深圳不排外,实际是一种包容。深圳不仅包容外地人,更重要是包容失败者。这个城市没有人歧视失败的人,只歧视不努力的人。比如,深圳的民营企业家是一群很努力的人,当一个把全部家当都压上去创业,旁边的人都愿意帮他一把。深圳的国企也从这种环境中迸发出来,不断改革创新,与城市兼容。

第二句话更重要,“让投资人赚到钱。”深圳只有一条道路,想尽办法把投资人留下来,想办法让他们挣到钱,否则这座城市就会被迅速抹掉,所以营商环境是深圳“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股力量,所以我们发现深圳很多行业在全国利润水平是偏高的。资本力量集中到哪里,哪里就有可能发展起来,而这股力量是围绕利润流动。“一些城市想着在投资者身上’宰一刀’,不是宰在别人身上,而是自己的未来。”曲建说。

1

从广义上说,经济特区指所有特殊经济区,从功能上发展经济,从政策上有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政策设计。

在全球调研中,曲建发现,成功的区域开发都有123知识体系,即“一法规、二规划、三报告。”

特区必先立法,不能一事一议。在此基础上,做好特区功能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必须研究清楚经济特区要干什么、形成一个什么功能、并且形成体系。

三报告则是指开发建设盈利模式报告、投融资报告和管理运营报告。

1

以深圳为例,从最早的劳动力驱动,到积累资本,从全国招聘蓝领农民工,到招聘全国大学生,再到举城市之力办好26所大学,深圳逐步发动了5个经济增长动力: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教育-制度创新。

投融资报告则是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钱从哪里来”。曲建说,盈利和投入差距如何补,要有精细化测算,谋而后动。“很多地方’现吃现抓’,等着钱断了档了之后才想着钱从哪来,这是很多园区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管理运营报告强调特区建设与运营的重要性。“如果把特区比作一座房子,那么买房前就应考虑好维护房子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把这笔资金预留好。”

站在先行示范区的全新起点上,曲建谈到,40岁的深圳留下成功的经验,也应该留下失败的教训。

曲建观察到,在世界综合竞争能力的城市排行榜中,领先城市都是创新、创业、创意“三创”均强的城市,如何在创新领先的情况下,推动创业、创意领先,是深圳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深圳不断将资源、资金更多向社会文化领域投放。

1

1

在深圳开始发展后,我国陆续建设了200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高新技术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其中不少雏形都在深圳。未来,深圳作为特区“先遣部队”要做什么?

曲建认为,向前看,深圳要和世界一流水平竞争;向后看,要把自己的“亲兄弟”拉一把。

1

跟世界最前端城市竞争,是深圳另一个使命。 “40岁的城市,不能过20岁的日子。随着城市要素价格的不断上升,深圳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世界一流城市看齐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曲建说,应让一部分人代领深圳向一流城市迈进,把领先人才的税负降下来,让他们轻装上阵,获得高额回报。

如今深圳正通过深港创新合作区、前海自贸区等创新政策设计,再探开放新路。曲建提出,继制造业融入全球链条之后,让我国服务链和全球服务供应链融合,是前海的破题使命。

“在逆全球化的大潮中,深圳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更为重要。”曲建说。从过去做脸盆到如今做5G,深圳为什么一直都行?其重要因素在于,深圳和国际产业持续保持供应链链接,以国外需求带动深圳发展,深圳配套为全世界服务。例如,如今全球手机中95%的微型螺丝都在深圳生产,全世界有需求,深圳就能跟上供给。

无论逆全球化趋势如何发展,中国产业链一定要跟国际产业链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拖钩。曲建说,“深圳的窗口作用,是想尽一切办法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之中,这是一场博弈,也是锻炼深圳的关键时刻。”

【策划】甘雪明

【统筹】曲广宁 杨磊

【文字】戴晓晓 

【视频】黄靖逵

【编辑】孙梦圆

编辑 孙梦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