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为进一步擦亮香洲教育品牌,全面加强香洲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全区教师队伍中一批师德高尚、能力突出、群众认可、学生爱戴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并在全区厚植尊师文化,营造尊师氛围,我们推出“老师·好”系列,每期展示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师德楷模。
李慧莲出生于著名的“才子之乡”——江西临川,一千多年前,王勃就发出了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吟诵。但从李慧莲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临川人勤劳务实、淳朴热情的特质。
她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996年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了广东汕尾,在一所体校任教语文并担任班主任。从此,她当班主任好像“上了瘾”,特别迷恋于在一方小天地里,用自己的爱为数十名孩子撑起成长的蓝天。调入珠海后,她先后走过金鼎村小(后被合并为金鼎一小)、香洲区第十九小学、香洲区实验学校,不管在哪所学校,她都主动要求挑起班主任的重担,多次接手全校最“棘手”的班级,并以爱为“桨”,年复一年“乘风破浪”让这些班级发生喜人的变化。
新婚的她,没有休过一天婚假
2002年8月,李慧莲参加了香洲区教育局组织的公开招聘考试,并被顺利录取。进入珠海后,她的第一站——金鼎小学,在当年还是个村小,位置偏远,学生分布在各个村里,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为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李慧莲决定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制作教具,“手动”弥补学校教学设备的不足。她还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约上同事们开展实地家访,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在短时间内对五十多名孩子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情况都了如指掌。
2004年,李慧莲结婚了,丈夫也是老师。为了不给学校工作和同事增加麻烦,两人没有休过一天婚假,“蜜月”就在学校里度过。怀孕期间,她总是利用周末去医院做产检,再苦再累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继续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挺着大肚子给孩子们分早午餐,管理学生的午休。为了解决学校教师人手不够的问题,李慧莲临危受命,放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提前结束产假回校帮忙。
2011年,李慧莲调入香洲区第十九小学,虽然离家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但她仍然早出晚归,年幼的儿子总是幼儿园里到得最早却最晚被接走的那一个。每逢孩子感冒不舒服,李慧莲因为放心不下班级事务,也不愿意给同事添麻烦,便把孩子带到办公室,在办公桌旁支起一张行军床让孩子休息。这张行军床在办公室里一放就是好几年。
同事王茹楠:李慧莲老师是个热心有爱的老师。她对工作敬业,对待学生的教育极其耐心有爱,面对调皮的学生她总能不厌其烦地进行跟踪教育和引导,作为她的同事,经常被她对待的工作热情所感染,她还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年轻老师关爱和帮助,是我们工作中的“知心”大姐姐。
面对“最棘手”的班级,
她摸索出了“三板斧”
在采访李慧莲的领导和同事时,发现她身上有这么几个“标签”:“救火队员”、“问题”专家、班主任专业户。
原来,李慧莲从教以来,接手的几乎都是全校闻名的“最棘手”班级。在其他同事束手无策的时候,李慧莲总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并成功改造班风班貌。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李慧莲逐渐形成了自己面对“最棘手”班级时的“三板斧”。
李慧莲课后单独辅导学生
01
第一招——“爱”。
李慧莲始终坚信:教育是植根于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化身。每接手一个新班,她都会格外留意那些其他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刚调入十九小时,李慧莲接任的班级里就有几个让老师特别头疼的男生,只要提起这几个学生的名字,老师们都会露出“苦笑”。他们任性、冲动而有个性,约束力极度缺乏。李慧莲在接手班级之后,先深入了解了这些孩子的过往历史,并分析了造成现状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她不断提醒自己,要用百倍的耐心和爱心对对待这些孩子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爱和认可,内心也渐渐开始有了融化的迹象。
02
第二招——“挖”
在香洲区实验学校,李慧莲又接手了另外一个让全校老师“避而远之”的班级,原因是班里有个情绪极易失控、动手打人的同学。为了不让这个班级被人标签化和妖魔化,李慧莲在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转变该同学,让全校师生重新接纳和认识他。
李慧莲想方设法从这个“问题”学生身上挖掘闪光点,让他积极参与班级事务,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树立他们的自信。其次,根据这些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他们切实能达到的行为目标,用大力表扬和设定短期小目标的方式鼓励这些孩子不断进步。李慧莲还经常和孩子平等交流,倾听他的心理诉求,使他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逐渐卸下内心的“盔甲”;与此同时,李慧莲和家长反复沟通,和家长一起深入剖析孩子问题存在的根源,帮助家长及时调整不当的家教方法,使孩子在家庭也能获得良好的成长环境。渐渐地,孩子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03
第三招——“帮”
每带一个班,李慧莲都会组建班级“爱心天使”帮扶小组,成员都是班里包容心极强、在同学中口碑较好的孩子。帮扶小组会在课间主动带“问题”学生参与各种游戏和活动,及时提醒和制止他们不合适的言行或举动,“问题”学生也会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他们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扶,一个友爱、包容、和谐的集体逐渐形成,班风学风也得到了改善。
曾经害怕走进“最棘手”班任课的老师经常请教李慧莲:到底用了什么“魔法”,使一个人人都害怕的班集体变得如此守纪并积极向上呢?其实,除了这“三板斧”,当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李慧莲自己才知道,她付出了远超于一般教师的爱心、精力和时间,才获得了这样的回报。
学生冯逸家长:李慧莲老师品德高尚,在她眼里全是不同特长的好孩子,从不以学习成绩优劣论英雄。对孩子一视同仁又能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发挥到了极致,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沐春风。李老师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更是家长们的益友。
在语文课堂,
她让孩子不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李慧莲不仅在班级管理中深得孩子们的爱戴,她的语文课堂上也十分受欢迎。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她都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秘籍”和心得,能随时随地“切换”到孩子们喜闻乐见且易于掌握的语言状态。在上低年级的语文课时,李慧莲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读故事、读童谣,和孩子一起表演,激发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上中高年的语文课时,李慧莲则尽量多地拓展课外相关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和提升孩子们对知识关联性的构建能力,让语文课堂变得有深度、有广度。课堂上她给尽力创造机会让孩子更多地去表达和展示,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语文能力的锻炼。2019年,李慧莲执教的课例——《轻点关门》,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赛课评选活动,通过层层选拔,被评为国家部级优课。
在语文教学中,李慧莲尤其关注那些学习存在困难的孩子,她帮助这些孩子建立自己阶段性的“小目标”,鼓励他们不断尝试超越自己,并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变得自信起来,不断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为了保护“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李慧莲在教学中开展“分层作业”,尽量尊重和满足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发展需要。十多年来,她先后多次荣获学校“优秀辅导员”奖和“语文教学质量”奖及“语文教学进步”奖,曾被评为高新区“先进教师”和学校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李慧莲老师和语文科组其他老师一起讨论备课
她还经常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每次的参赛课例都获得学校领导及同事的好评。
学生张柏溪家长:李慧莲老师在十九小任教时,曾是我儿子的启蒙老师。她是一位责任极强,对学生严慈有度的好老师,会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与孩子交流,教给家长许多具体可操的教育方法。她的语文课也上得很生动有趣,孩子们都很喜欢她的课堂,我在家长开放日时有幸聆听过。当时听闻李老师调离十九小后,班里的孩子及家长都难过得掉眼泪,特别舍不得这么好的老师调走。
实验学校副校长单旭明:李慧莲老师诲人有方,以诚以德,善用规矩治班,巧用真知育人。李老师勇挑重担,即使接手“棘手”的班级,为了创建良好的班风班貌,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爱心和智慧。她以关怀、包容、仁爱帮助学生,不仅是学生的心灵导师,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的成长,收获了学生及家长对她认可和赞誉。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四有教师”标准,堪称为“大校良师·实验脊梁”的典范。
来源:香洲区教育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