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起一小块陶泥,轻轻揉搓成圆条形,在圆条末端一按,捏出掌形,再用竹刀勾勒出手指……不到一分钟,一条“山公”人物的手臂便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的指间完成。这是霍培英演示“山公”技艺的场景。
8月9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石湾微塑创作体验活动,邀请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霍培英授课,让市民现场体验微塑魅力,活动吸引了十几户家庭参加。
“山公即是石山公仔,以前有假石山,但却没有人物,缺乏生气,所以就做出人物摆在石山上面,增加观感和生气。”霍培英介绍,石湾微塑起源于清代,最初只是捏塑一些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配件,以衬托假山盆景等。经过传承和发展,如今已出现整体的微塑盆景造型,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浓缩在方寸之间,犹如一座立体的山水画。
“微塑的一大特点就是小巧,容易携带,在以前很受欢迎。”霍培英说,在上世纪80年代,石湾微塑曾经风靡一时,蜚声海外。“当时很多外国游客来石湾游玩,看到微塑作品都很惊艳。”因为石湾微塑小巧精致,很多游客都会购买来慢慢把玩。
霍培英还带领市民参观微塑作品展。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了她的微塑盆景、动物、人物、山公小件等作品70余件套。
展厅当中最为亮眼的是霍培英以中国古典文学为题材创作的系列作品,包括《梁山泊》、《三借芭蕉扇》、《大观园》以及《三顾茅庐》。
其中,《梁山泊》采用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在1米大小的盆景中将梁山、水泊、108个人物及“断金亭”“忠义堂”以及三座关隘表现出来。该作品包含了人物、山水、植物、动物等元素,人物之多、画面之大是石湾微塑史上首创。
在微塑体验活动中,霍培英现场演示陶泥人物捏制。“一般是先做两条腿,再做人物躯干和手臂,然后做衣服装饰,最后是捏制头部。”霍培英一边讲解人物捏制步骤,一边手把手教现场的小朋友“玩泥巴”。
不到半小时,霍培英便捏制好一个盘腿看书的小人。而现场的孩子们化身“陶塑大师”,也纷纷完成自己的作品,捏制的人物造型千奇百怪、创意十足,或是在跳舞、或是在看手机,让人看了忍俊不禁。“经过霍老师的讲解,感觉石湾微塑很有意思,还能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家长李女士说。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传扬石湾微塑文化,霍培英一直在积极带徒,同时走进校园、培训班等,带领年轻人学习石湾微塑。另一方面,除了复杂的大型艺术微塑作品外,霍培英还创作了一大批小手工作品,如十二生肖主题的微雕、各式各样的小公仔等。
来源丨佛山日报、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编辑|佛山石湾南方号编辑小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