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亲历者说丨林一娜:“社保制度解除 劳动者后顾之忧”

汕头观察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总结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点击可看南方+“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专题

1983年,汕头经济特区建立不久,各行各业人手不足,正是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时候。那一年,特区首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考财务专业人员,时年27岁的林一娜从数百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夺得工业会计第一名。

成为特区房地产公司主管会计后,她的出色才干也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的目光。彼时汕头经济特区顾问、光明实业公司老板陈大河,三番五次向特区“要人才”,请调林一娜。经过组织部门说服后,林一娜成为汕头特区第一位受外商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局在当时特地为此开通绿色通道,协调解决了她的全民编制,让她有了与其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

1985年4月,光明服装厂决定迁往深圳,留下一部分设备,由当地承接运营。林一娜毅然选择留在汕头,担任汕头光明服装厂厂长。1986年底,汕头特区发展总公司的领导让林一娜主持筹办丝绸公司和泛美服装厂的工作。

林一娜。张伟炜 摄

林一娜。张伟炜 摄

“当时给我的任务,就是办起一家汕头特区自己的企业。”林一娜回忆,历时40天时间,泛美服装厂如期开业。“泛美服装厂成功办起来后,100多名员工的社保也得解决,让他们图个安心,工作起来也有干劲。”这是她当时的想法。

说干就干。然而,当时在为员工投保前,一些人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给她带来了不少压力。“职工只有签了劳动合同,用工单位才能为办理投保手续,而大多数普通职工的意愿并不强烈。一些青年工人认为,‘保险干嘛,几十年后的事,谁能看得到?’‘百赊不如五十现’。”林一娜说,作为服装厂负责人,她也多次耐心地给职工做思想工作,结果仍是说不动。

压力当前,林一娜转变思路,从服装厂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入手。“普通职工不愿投保,我们也不能强制要求。不过像班长、组长等中层管理人员,有底薪,工作稳定,思想也跟得上特区政策,他们绝大多数对缴纳社保表示理解与配合。”林一娜说,很快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全都投了保。

进入21世纪,为职工安全着想,林一娜决定为全体职工多投了一份团体险。团体险主要是工伤险,全部由服装厂自掏腰包。“职工不用出钱就能买个心安,企业也放心。”林一娜说。后来,缴纳社保的管理人员中有人陆续退休,享受到社保老有所养福利,因此不时打电话给林一娜,感谢她及早帮自己投保,并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以及不理解深表歉意。

“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也是汕头经济特区的一项制度创新。正因为合同工以及合同化管理的固定工、临时工、集体工等都纳入社保实施范围内,使特区内的各行各业劳动者解除了后顾之忧。”林一娜感慨道。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张伟炜

编辑 叶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