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岭南之窗”广州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项目在广州塔正式启动。现场,岭南雕刻工艺的代表作、具有百年历史的金漆木雕精品——番禺木雕神楼惊艳呈现,引来关注无数。这件占地约5米见方的巨大木雕,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何在这样的大舞台上站C位呢?
小番了解到,这件木雕精品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的珍藏。它是反映清代番禺冈尾社十八乡迎神赛会活动——“洪圣王出会”的珍贵实物,出自石楼村,20世纪50年代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
约100件木构件组成
当初拼装花了一个月
这座大神楼,之前在陈家祠的藏品库中是一大堆木构件,包括木框架若干、带彩绘的木板10余块、带金漆木雕的屏门12扇和长约4.2米的长条形木箱8个。屏门上的金漆木雕精美、完好;木板上的彩绘内容为人物故事、龙凤和暗八仙等,色彩依旧鲜艳;8 个木箱内存放着大量精细的木雕构件。2015年10月,馆方专家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接,将之复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在《番禺十八乡“洪圣王出会”与石楼神楼》文中,对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介绍。
据悉,承建神楼的“何秉记”将神楼建造成体量巨大的“宫殿”式样,参考了广州传统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布局与搭建方式。从建筑结构来看,可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神楼的主要构件采用圆雕、镂通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髹漆贴金而成,采用大体量的梁、柱、隔板、雀替、山花、花罩等构件,配合彩绘等手法,装饰极其繁复和精美。神楼由大约100件木构件构成,长5.5米,宽4.8米,高5米,占地面积约26平方米。神楼正门左右两侧门框上分别刻有“宣统元年岁次己酉”“东中西龙楼社敬送”字样,门框背面刻有“何秉记造”。由此可知它建于1909年,距今已经有111年历史。
神楼上的浮雕包括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神楼檐廊最前方两根圆柱形龙柱表面浮雕“鱼跃龙门”故事;龙柱内侧人物柱浮雕“薛丁山与樊梨花”;人物柱的顶部通过长达4.14米的大型拱顶连接,下方花罩雕刻“郭子仪祝寿”。神楼的压顶过梁木雕采用整块木料制作而成,总长4.14米,高0.45米,厚0.14米。两端上方各用圆雕雕刻鳌鱼和蝙蝠一只,鳌鱼寓意独占鳌头,蝙蝠寓意双福临门。此外还有“鱼跃龙门”“龙吐珠”“渔樵耕读”“八仙贺寿”等,皆为吉祥寓意或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
是石楼村当值“洪圣王出会”所作
洪圣王即传统民间信仰中的南海神。广州毗邻南海,从古至今即海事兴旺,本地人对传说中掌管南海的洪圣王自然尊崇有加,形成了各种各种、形式庄严的祭祀活动和南海神庙等专门场所。番禺十八乡范围涉及今番禺区石楼镇、石碁镇和化龙镇。这些乡村建立了冈尾洪圣庙,供奉洪圣王,在南海神诞期的农历二月十三日举行“洪圣王出会”。意在通过游神赛会使十八乡得到洪圣王的庇佑。它实际是广州地区海洋文化、海上丝路繁荣的珍贵物证。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指出,石楼村在清代隶属番禺茭塘司,石楼陈氏宗族是茭塘司最重要的宗族之一。据学者朱光文的统计,明清两代,石楼陈姓共出进士5人,举人23人,贡生10人,秀才148人,其中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石楼科名最为鼎盛,人才辈出,造就了石楼陈氏宗族在番禺地方上的地位和话语权,“他们以陈氏大宗祠善世堂为中心,在清末民国时期整合、发展周边聚落,参与并主持地方事务,因此,在轮到石楼村当值‘洪圣王出会’时,阖村一定会隆而重之,将出会要用的神功用品做得富丽堂皇。”
这座神楼当时具体是怎样使用呢?
据介绍:“在出会活动前夕,神楼在善世堂中安装好,‘洪圣王出会’时待洪圣王神像莅位后安座在神楼中,整年接受本村、十八乡及周边信众的祭拜。出会活动结束后的次年,神楼被拆卸成散件放入8个樟木箱,存放在祠堂中。”石楼分别在道光四年(1824)、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二十一年(1841)、咸丰八年(1858)、宣统二年(1910)及1942年当值“洪圣王出会”活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