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财富自由难吗?
前几天,有个读者在我的后台留言:
我刚大学毕业两年,工作枯燥而无味,我每天都在想着,什么时候才能财务自由?
一想到这个目标,我就焦虑不安,这点薪水,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目标?
在我看来,年轻时实现财富自由还是不难的!
想想我们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我们共同享有各种资源和平台,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很有钱,而有的人却生活得十分窘迫,一贫如洗。
究其原因还是方法和思路不对。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主动收入,另一个是被动收入。
主动收入需要花费时间、投入精力,通过付出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来获取收入,这是一种普遍的收入方式。
被动收入是指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被动获取收入,比如通过收租金、投资、理财等方式。
像增加主动收入的常见方法就是搞副业,我身边一个朋友就手握8个副业,收入是主业工资的10倍。
他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搞副业,家教、翻译、sales girl、代写、化妆师等都搞过;还和同学折腾了不少小生意,公众号写作和珠宝生意等,仍在继续扩展中。
副业之余也对增加被动收入有了新的领悟,陆陆续续投资了6套房,涨幅收益都非常理想,现在也在收租中,平时也会做基金投资增厚资金利润。
他实现财务自由的经历给我启发很大,获取财富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要行动起来。
要不断地培养赚钱意识,同时把意识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日积月累,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
为什么我鼓励大家要有副业思维!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一句话:如果你30岁之后,收入来源只有工资的话,毫无疑问,你的职场规划是失败的,你之后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算笔账吧,假如你现在每个月工资5k,干得好,5年之后月入12k,其实你挺满意的,因为工作稳定,还离家近。
但你察觉到了么,你的财富天花板也就在那儿了。
打工者通常会有这样的思维,我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工资,干得多或贡献大,我就多赚点。
但现实是,只拿工资的日子只会越过越难。不出意外,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增长,绝对赶不上他的消费需求增长。
你看是不是这样,假设你现在二十多岁,拿着几千块的薪水,有事没事还能去东南亚旅个游,日子过得挺小资,毕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但你一旦过了30岁,心境就不一样了,没胆量月光了,买车买房要钱吧,父母医疗费要存一笔吧,要是结婚有孩子了,存款有几个0才够花呢?
工资只能替你解决一些暂时性问题,但在长期问题面前,工资是无力的。
上班消除的,只是“没钱”的恐惧,并不能消除“没钱”。
所以我经常说,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老想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你要想的是,如何让你现在的努力,在未来也能赚钱。
现在,是危机!也是转机!
这场疫情,把很多人的安全感降到了最低点。
裁员、公司倒闭、降薪……年轻人们开始焦虑了,再也不敢报复性消费,开始学着像父母一样精打细算。
其实,焦虑的话题总是隔几天就会换个新的花样出现,但说来说去,大家焦虑的都是同一点——没钱。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生活,要养家糊口,要买房买车,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但是每个月的工资,像极了生理期,一月一次,除去各种还款,一周左右就没了。
这个时代没有所谓的铁饭碗,谁都不能指望只靠一份工作养活自己一辈子。未来的路得靠自己:
第一、必须打造核心竞争力;
第二、保持时刻学习的心态;
第三、做好未来的规划。
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看着可能一个月留不下太多,实则利用复利思维,一年后、十年后一定是个意外的惊喜。
我接下来要做好的3个规划!
1、职业规划:让自己的后半生过得更有意义,现在我就专心经营公号,服务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2、理财规划:从存款的资产配置中走出来,继续买房,并适度增加股票、基金等风险型资产配置。
3、保险规划:为家庭的后半段提供保障,无论如何,都不至于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要维持较高的生活品质。
我这里强调下为什么要做好保险规划,因为很多时候生活中的一个小意外,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你辛苦维持的体面。
在任何疾病面前,99.9% 的人都一样,都不过是所谓的“隐形贫困人口”。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重病缠身之时,你才会看清,我们平时的许多欲望,真的很虚幻。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新闻:父母突发脑溢血,需要手术费十几万元。家里人一筹莫展,东借西凑也攒不齐。
最后要么为了治病倾家荡产,要么病人放弃治疗,甚至自杀保财产。
之前网上有个很热的帖子:中产家庭和贫穷家庭的差距有多大?点赞最多的答案是:隔着一场大病而已。
我之前看到过银保监会公布的一个数字,目前在国内治疗一场像癌症、心肌梗塞、脑中风这样的重大疾病,平均要花费50万,医保只能事后报销15万左右。
大部分已经参加了城镇医保或者新农合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有医保就后方无忧,但是大病面前,你会发现医保真的是不够的。
目前医院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比如治疗肾癌和肝癌的多吉美,每月1盒,每盒2.3万,需要持续服用到患者不能临床受益为止,一年就是28万左右;
在抗癌早期很有效果的免疫药pdl-1,一针3.5万,需要打10针,就是35万元;
在抢救危重症病人中常用的人工肺,开机费6万元,之后每天2万元起。
以上统统都是自费,医保无法报销。
我相信,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治疗费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掏得起的,就算掏得起,那又得花多少年来追回这笔损失的财富?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没有危言耸听,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短板效应”:木桶能盛多少的水,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你风险最薄弱的一块,决定了你财富的水平。
我看过很多人,只知道拼命赚钱,但却不知道给这个家做一个最基本的“安全兜底”。
今天再次很认真地劝大家:一定要做好托底的最基础保障,保护好自己和家人,避免突然的意外导致现金流变为负数,从而引发整个家庭的崩盘!
注意,我用的是“一定”这个词,为什么是“一定”,道理很简单,因为99%的人赚钱的速度,都赶不上在医院花钱的速度!
既然,医保压根不是救命稻草,只能缓解小部分压力。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救命稻草呢?
我思来想去也就只有保险这个金融工具比较合适了,我接触过的很多有钱人,基本都会把保险作为资产配置的底层核心产品。
在他们眼里,保险和现金一样重要,他们买保险,不止是为了关键时刻有钱治病,更为了确保自己所处的阶层不会滑落。
身边一位医生的朋友,给我分享了一份账单,在保险配齐的情况下,一套流程下来告诉你如何实现看病不花一分钱,还能多获得100万的经济补偿:
支出项
大病治疗费用:约80万
病后收入损失:50万/年*2=100万
收入项
社保报销:15万(平均)
商保赔付:165万(医疗险+重疾险)
假设生了一场大病,在三甲医院治疗共花费80万,经过社保报销15万、百万医疗险报销65万后,相当于自己没花一分钱;重疾险额外赔付的100万现金刚好拿来补偿患病后2年家庭收入的损失,这样一场大病下来也没影响一家人正常生活。
而没有买保险的情况下,一次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费用,如下图,一下子100万就没了。
这种情况下,医保能帮到你的,说实话真的是杯水车薪。想要救命还得靠保险。在一众偏见中,能正确认识到这点的,你已经领先于许多人。
所以在这里我也奉劝每个读者能和我一样,尽早去做好未来的保险规划,避免自己一夜回到解放前。
但保险不能瞎买,保险本身是有很高的门槛的,涉及金融、医学、法律三方面知识交叉。因为不懂相关知识,买错保险,最后赔不了钱的大有人在,我见过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