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这家医院救助了无数前线官兵和老百姓!

韶关民声网
+ 订阅

1940年冬,随着抗日战争的战局发展,广东陆军总医院从翁源迁到了南雄珠玑镇灵潭村,总医院一驻四年,为抗战前线官兵进行医疗救助,还为当地老百姓免费看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救死扶伤的烽火岁月。

眼前这座山是灵潭村田兰村小组后垄山,正是当时广东陆军总医院救治伤病军人、为当地村民免费看病的遗址。当年临时搭建的医疗棚已经无处可寻,但这一段历史仍然鲜活地留存在村民曾繁儒的记忆中。

灵潭村田兰村小组村民 曾繁儒:

我就住在这里的后面,当时可以看到搭着很多的帐篷 ,总共有几十间,都是住着这些来这里医病的战士。走过去两个山头的地方,每天都有人战死。

尽管处于战争时期,但陆军总医院一直保持着完整的编制。全院的医生护士总数达到100多人,开设了内科、外科、眼科、皮肤科和为当地群众服务的门诊部

南雄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组成员 黄树材:

为什么会选择我们这一块?首先是我们这里的群众基础非常好,其次这里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方便运输伤员、物资,这里特别多山,如果有紧急情况便于撤离。

陆军总医院驻扎在灵潭村的时候,找了当地老百姓割茅草,搭建医疗棚。后来伤病员越来越多,灵潭村民都主动腾出好一点的房子,给医院收治伤病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物资匮乏,很多伤兵救治无效牺牲后,就埋葬在后垄山以及周边的山上。

南雄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组成员 黄树材:

医院在这里办了有四年之久,救助了不少当时在前线抗战的伤员,还就地帮助一些当地的老百姓,所以当时军民一心,村民也比较爱戴、拥护这些军官和医护人员。

1944年,日军逼近南雄,陆军总医院被迫迁往江西省龙南县,一些无法带走的医院用品就留在了村里。现在,灵潭村已经把散落在村民家中的医院用品收集完成。

南雄红色革命史料收集工作小组成员 黄树材:

因为当时物资比较匮乏,所以老百姓留有的一些托盘和桶刻有“陆军总医院”的字和标识。

2018年6月,灵潭村在田兰村小组后垄山建设纪念亭阁和广东陆军总医院故事馆。故事馆建好后,灵潭村将把遗留的医院物品放于馆内,让后辈更好地铭记广东陆军总医院在抗战时期救死扶伤的英勇事迹。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灵潭村还留下了大革命时期南雄农民暴动的策源地鸳鸯围、优秀抗日将士钟蛟蟠同志家乡旧址等红色遗迹。

近年来,灵潭村以创建 " 红色村 " 党建示范工程为抓手,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多元化产业链,带领全村脱贫摘帽奔小康,并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本台记者报道

编辑:廖艳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