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国防部例行记者招待会上披露,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部队于近期组织多架次轰-6G、轰-6J型战役轰炸机,飞赴南海海域开展昼夜间高强度训练。这是继轰-6K和轰-6N之后,轰-6J首次在公众视野亮相。
轰-6家族再添新力量。
作为海军航空兵部队中“轰-6家族”的新成员,轰-6J上的诸多改进令该平台的综合作战能力再度提升。专家指出,轰-6J是我国在近中程海域保卫海疆的重要力量,而随着我国海军逐步向中远海迈进,我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篇章。
“反航母重器”战力升级
轰-6J是我海军航空兵装备的新型轰炸机,其前一型号是已服役多年的轰-6G。与空军配备的轰-6K、轰-6N等“轰-6家族”新型号相比,轰-6J可搭载反舰导弹,执行打击水面舰艇的任务。
《参考消息》援引《外交学者》杂志报道称,在轰-6J官宣前,已有外媒通过2018年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拍摄的商业卫星图像,发现了这款新型轰炸机。据预测,轰-6J在武器运载能力和作战半径上有较大提升,机身采用更轻的复合材料,更换了新型航空设备和全玻璃座舱,还装有新型远程水面搜索雷达和光电瞄准吊舱。
公开资料显示,轰-6J相比轰-6G增设内置导弹舱,加上机翼下方的3对挂架,一共可携带7枚反舰导弹。轰-6J的另一特征是在机翼翼梢位置增加了一对固定式挂架,用于搭载外挂电子战吊舱。
军事专家李杰介绍,轰-6J上的三大改进使得综合作战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全新的全玻璃座舱、远程水面搜索雷达和光电瞄准吊舱,增强了对海上目标的搜索探测能力;二是更轻的机体重量换来了更大的燃油储量和载弹量;三是外挂电子战吊舱保证了强电子干扰作战行动中的生存能力,受干扰程度明显降低。
轰-6J和轰-6G都可搭载YJ-12反舰巡航导弹,该导弹是我国装备的第一种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射程达到400公里,末端速度可达3马赫,战斗部重200千克。《外交学者》杂志称,在400公里范围内,轰-6J能够在美国海军“宙斯盾”作战系统和SM-2地空导弹打击范围之外攻击航母。
李杰分析,轰-6J还将可携带CM-401反舰弹道导弹和KD-88空地巡航导弹,攻击性能明显增强。其中,CM-401弹道导弹采用顶空垂直打击,末速度较高,令对方舰艇更难搜寻和抗击,使轰-6J成为名副其实的“反航母重器”新平台。
“轰-6家族”再添新丁
任国强7月30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近期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组织轰-6G、轰-6J等新型战机在南海有关海域开展昼夜间高强度训练,完成了昼夜间起降、远程奔袭、对海面目标攻击等训练科目,达到了预期效果。任国强称,此次训练是年度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有助于提高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和部队全天候作战能力。
《环球时报》分析,这则消息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轰-6J已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二是轰-6J对海上移动目标有精确打击能力。
全天候作战能力,指飞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各种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作为军用飞机中的“庞然大物”,翼展30余米、最大飞行重量近80吨的轰炸机,在跑道积水、乌云密布的夜间环境起降,既要求飞行员技术过硬,也要求武器装备的综合素质过硬。
精确打击能力,指轰炸机用反舰导弹对大型航空母舰、两栖攻击舰等大型水面目标进行远程打击的能力。在战斗机、歼击机和水面舰艇的配合下,轰-6J能够使用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艇编队实施饱和攻击。
李杰认为,轰-6J将成为我国在近中程海域打击航母、两栖攻击舰编队的重要打击力量,在轰-6G的基础上跨越了一大步。
经过不断改进完善,服役逾半个世纪的“轰-6家族”正凭借新技术、新装备在现代战场继续发挥力量。上世纪50年代,在海军“空潜快”的发展思路下,轰炸机一直作为作为海军航空兵重要的力量组成部分大放异彩。相比空军型号,海上的“轰-6家族”向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规模庞大的轰-6家族。
李杰介绍,在海面上执行任务的轰炸机,一是要应对海洋气候带来的盐分、水汽侵蚀,二是要让飞行员在海空水天一色、缺乏目标定位的场景中目视搜寻目标,三是要和水面舰艇、潜艇配合形成立体作战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服役的轰-6D是“轰-6家族”中的首款导弹载机,该机型具备远程反舰打击能力,配备了机载雷达和联合火控系统。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轰-6G拥有更大的载弹量和较强的中远程海上作战能力,搭载的YJ-83反舰导弹使轰炸机打击半径获得进一步提升。
军事评论员魏东旭指出,轰-6J不仅能从海南岛飞往南海最南端,在加油机的配合下,该机型的活动半径有望进一步扩大。
战略轰炸机未来如何发展?
轰-6J与其它作战平台配合形成综合作战体系,充分发挥“千里袭人”的优势,将成为我国海军迈向“蓝海”的重要力量。
魏东旭认为,在现代战场上,作战装备需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轰-6J担负的任务未来也将被一款更加适合远距作战的战略轰炸机接替。
战略轰炸机一般需要执行两大任务:一是战略巡航,既在国际空域按一定航路展开长航时或多航日的战备行动,对对方国家进行威慑;二是远程奔袭作战,指战略轰炸机实施远距离航程后,需要抢占有利阵位,用高性能导弹打击目标,进攻结束后飞机需要快速撤离。
飞机航程、飞行速度和武器射程是决定战略轰炸机执行任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李杰认为,轰-6J可被视为一款战略轰炸机。此外,随着轰炸机航程的提升,既要求歼击机和水面作战力量在更远的范围内提供保卫,也需要轰炸机自身拥有更强的隐身能力和干扰能力。
“轰-6J搭载的YJ-12巡航导弹较易被水面舰艇编队拦截或干扰,而CM-401要求飞到更近的距离发射,将对轰炸机带来更大的威胁。如将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作为打击目标,使用爆炸威力更大的武器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李杰说。
中远程海域的作战需求,给我国发展战略轰炸机带来了新的课题。
李杰认为,要发展一款能够飞往中远海,对大型水面舰艇执行打击任务的战略轰炸机,一些关键能力值得重视:一是1万公里以上的航程,二是拥有优异的隐身性能,三是拥有足够的载弹量,四是达到1.3至1.5马赫左右的最大飞行速度,五是武器装备具备足够的威力,能在水面舰艇编队的探测防御距离之外实施打击。
美军B-2轰炸机具有隐身能力。
李杰指出,战略轰炸机作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重要一环,在大国军事力量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仿制和改进,“轰-6家族”在我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我国更将拥有一款更适应未来战场需求的新型战略轰炸机。
【驻京记者】泠汐
【策划统筹】李劲 祁雷 邵一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