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师讲客:客家人下南洋始末

长城看台
+ 订阅

客家人所称的「南洋」,指的是东南亚。客家人迁徙海外的最重要驿站是香港,而最密集的目的地,则是东南亚。这一现象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开始改变。

在笔者的乡下,客家人称「下南洋」为「过蕃」,「蕃客」则是指海外归来的华侨。「下南洋」在中国积弱一百多年的历史时期,与北方汉人「闯关东」、「走西口」一样,带着深深的时代铬印,充满了离乡背井的无奈、谋生求存的辛酸,挥之不去的乡愁,以及落叶归根的情怀。

众所周知,晚清的「国门」是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的,是被动的「开放改革」。

1860年代至20世纪初,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开始涌现。各国洋行、公所通过中介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其中掺杂大量的欺骗、绑架个案。几十年间,仅东南亚就聚集了约二百万华工,在锡矿、橡胶种植园象牲口一般劳役。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苦力贸易终结。但从20世纪二十至五十年代年代初,以自愿自主为主要形式的「下南洋」进入另一个高峰时期,移居南洋的华人大约有五百万。

笔者最近赴马来西亚出席第三十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了解到,由于「下南洋」的历史积淀,如今旅居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以东南亚为最大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这当中,福佬、客家、广府为三大华人族群。

与汉族其他民系习俗不同的是,早期的客家人迁徙时,往往带走祖宗的牌位,将祖宗的遗骨洗凈装入瓮中带走,称为「金罂」,到新的客居地再择地埋罂造墓,客家人有句偈语:「九葬九迁,十葬万年」。在汉民族之中,这大概是客家人最独特之处。

查阅地方史志,最早飘流南洋的客家人是梅县松口镇的卓谋,时间大约在十三世纪八十年代的宋元年间。其时蒙古军大举南侵,赣南客家人、南宋丞相文天祥组织义军辗转闽粤赣山区,梅州松口卓氏八百壮丁响应号召从军,兵败涯山(广东新会),卓谋滔海九死一生,飘泊到婆罗州(今印尼加里曼丹岛),这是客家人去南洋的开始。

明朝年间,郑和率庞大船队远航太平洋,更深入印度洋至非洲东海岸,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人对海外的认知和迁移。明代时,噶罗巴(雅加达)及吕宋(菲律宾)各有华工数万人。

清初,海禁反复无常。但政府己注意到放洋者日众。例如康熙时代,《朱批谕旨》记载,「闽粤流民相继逃往南洋」,《澳门纪略》亦多处言及康熙过问华工出洋之事。雍正五年(1727年)闽浙总督高其倬在奏章中亦称,放洋船艟,大都名为贸易输物,实则运输华工出洋。因史书未就族系区别记截。

太平军最后一支部队即李世贤部,有十万众,在嘉应州镇平(今梅州蕉岭县)被清兵剿灭。为免诛连九族,斩草除根,客家军眷属唯一出路就是外逃,目标是万里海疆的南洋(早期客家人称为番片)。这期间,从西方东来,以瑞士、德国教士为主的巴色差会,在英属香港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预谋,以营救为性质的大规模移民潮,主要对象正是被清兵追捕而作鸟兽散的太平军将士。

迁徙南洋是客家人走向世界的起点。大约在二十世纪初,客家人又陆续从南洋向澳洲、美洲、非洲飘移,最后形成「日不落民系」的世界格局。

作者简介

林文映,广东省客联百师公益服务团顾问成员、香港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梅州市六届政协委员、台湾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咨询委员、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粤商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作家联会理事、香港诗人联盟秘书长、香港《嘉讯》主编、巜思考HK》专栏作家。出版学术著作《客家香港文丛》,出版诗集《林飞彩凤》。

广东省客联百师公益服务团(又称客家百师智库。简称:客联百师团)是在2017年1月广州举行的首届客属社团发展交流会(简称:客交会)上,经广东省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广东省客联会长黄浩同志提议,并在黄华华老省长、叶帅女儿叶向真大姐等客属老领导的见证下,以广东省客联内设机构工作委员会的积极分子为骨干,征集一百名以上的客属优秀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律师、医师、会计师、工程师、农艺师、设计师、教师、商业大师、体艺界人士、知名工匠等行业精英组成的公益服务团队。为充分发挥客联百师团成员的作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从而让公益服务达到日常化、公益化和专业化的目标,客联百师团成员将陆续在广东省客联微信公众号、《客家风情》杂志及相关网站推出“百师讲客”、“百师讲法”、“百师讲医”、“百师讲商”、“百师讲艺”、“百师讲农”、“百师讲球”、“百师讲食”、“客家星云”、“客青风采”等系列栏目。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