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地名】你知道吗?这个地方是粤语的发源地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

肇庆民政
+ 订阅

为进一步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2月起,在“肇庆民政”微信公众号开设《肇庆地名》栏目,主要介绍我市县级行政区划地名和列入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议名单的部分地名,促进地名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

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

它饱含文化,浓缩了地理、人物、传说等故事!

第十九期,民政君就为你揭秘

封开县的由来封川县古城墙的故事!

封 开

△欧镜开 摄

封开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是“西江走廊”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珠三角”与大西南的交汇点。截至2020年,封开县辖1个街道,15个镇。2019年末户籍人口52.6万人。县人民政府驻江口街道。

△来源 网络

其实,

曾经的封开,也叫广信,

它有着辉煌的历史,

广东、广西得名也与它有关。

(上下滑动查看)

↓↓↓↓

封开县曾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之要地,也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和粤语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广东、广西及广州得名来源,是岭南地区通往中原广大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海陆对接点。秦汉时期,封川属广信县地,开建属封阳县地。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两县均以县建制隶属肇庆府。清朝废除两县建制,民国时期,恢复两县建制。1961年,封川、开建两县合并置封开县建制,隶属肇庆。封开县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咽喉之地”,水陆交通便利,广佛肇高速S8、国道321线、省道266线以及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境内。封开县有广东封开国家地质公园,龙山名胜风景区,大斑石景区,广东封开黑石顶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旅游景点。

△谢厚灿 摄

封川县古城墙

封川县古城墙位于江口镇封川居委会封川街道。封川古城始建年代待考,据《封川县志》载,明正统十四年(1450) 黄萧养乱,典史陈顺因旧址修筑。

△谢厚灿 摄

《肇庆府封川县修城记》碑载 ,封川县城“承平久而边备驰,日以倾圮……随时填补,苟具一时,雨潦时至,不旋踵而崩溃随之,民数劳而无功。”于明成化五年(1469)对整座封川城墙四面全部改造,历时三年完工,为居两广要冲的封川县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城方二千四百五十尺,高二十有九尺,址厚二十有二尺(1明尺=0.32米)” 。古城背靠北山,东、南、西临东山河、西江。北面有濠堑,东、西、南三面原有护城河。城廓呈长方形,城砖特制,侧面阴印“封川城砖”或“封川军造”字样。

据“捐资修葺城垣并重建衙门署宇记”石碑记载,城墙上原修筑有城门楼、串楼、角楼、敌楼、望楼、战窗、串屋、更铺等200余间。此外,城内还建有县署、教谕署、城守署、典史署、武庙、城隍庙、万寿宫、常平仓、监狱等建筑。封川古城原有东、南、西三个城门,现保存最完整的是南城门,城门呈拱圆形,用红砂岩砌筑,城门上嵌“古封州柳宗元题”石匾(今已佚),城墙基本保存完好,护城河亦依稀可辨,只是原来城内的古建筑已全部拆毁。封川古城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就一直是地方政权治所属地,直到解放初,封川县人民政府仍设于城内。

封川古城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筑城工艺及官署布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2008年11月18日,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牛阿杰 摄

下一期,

民政君将为各位带来

封开县的泰新桥和酒井桥的地名故事,

敬请期待!

- 感谢阅读-

肇庆民政编辑部

资料来源 市民政局基层科

编辑 罗敬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