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东莞现代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个人与团体的力量互补叠加,才有今天“藏茶之都”与“爱茶之都”的美誉。茁壮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东莞市贸促会、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等各类商会团体的共同努力。东莞茶人,锵锵前行。
随着东莞茶叶仓储在中国茶界声名鹊起,黑茶、白茶迅速占领了仓储市场,将东莞作为重要的存储、销售基地。“爱茶之都”的声名远扬,吸引青茶、红茶、绿茶、黄茶等其他茶类纷纷涌入,为茶饮爱好者提供更趋多样的选择。今天从产业规模、文化发掘、产品配套以及茶种推广等层面,走近东莞茶人。
东莞大益茶业科技公司
将普洱茶推广到世界各地
正如“藏茶之都”这一称号的寓意,与茶有关的一切都会被东莞吸引。2010年,中国普洱茶著名企业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决定将大益快消品生产基地建在东莞东城。东莞大益茶业科技公司的诞生,为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东莞茶圈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地缘优势是大益选择东莞的重要原因。”胡荣华于2005年加入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他与东莞大益茶业科技公司在东莞一同成长。据其介绍,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中心,有着完善的产业链与人才配套,而且东莞人对普洱茶的接受度比较高。
经过十年发展,东莞大益茶业科技公司也算半个东莞茶“人”。
东莞市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东莞爱茶的人都接受了茶是健康饮品的观念,但茶文化心理学、美学以及哲学的科学研究,东莞整体环境的推广与关注还不够。”胡荣华说,东莞已经是“藏茶之都”,但要让更多人理解、接受这张文化名片,还需要发掘茶本身的内涵与文化。
作为一家有着80年历史的品牌,大益茶业集团一直注重茶文化的推广与培育,近年来与北京大学合作了茶道心理学研究,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建立了茶道哲学研究所,将茶与哲学结合研究,并已经出版《茶道心理学》《天地融入一茶汤》等专著。大益茶业集团联合中国著名学府对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东莞茶人也在积极借鉴。
东莞大益茶业科技公司的成立,将大益茶业集团提出的OTCA(好普洱评价标准)标准,以一种新的产品形式呈现给消费者,为当时东莞百花齐放的茶市场展现了品牌对质量与标准的追求,成为优秀品牌模板。
作为东莞的外来品牌,在东莞政府推出适用于全行业的规范之前,东莞大益茶业科技公司与其他东莞茶品牌一样,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做产品。“如何打造东莞茶名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掌握市场现状,明确东莞茶市场规划,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带领整个东莞茶产业一起努力,为东莞茶名片的打造添砖加瓦。”胡荣华认为,对比东莞其他产业来说,茶产业的投入产出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茶所带来的文化及社会效益很高,如果茶真的能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将会对提升东莞城市形象起到推动作用,而东莞巨大的藏茶量是这张名片的基础。
东莞市大益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便捷性消费产品及礼盒产品
未来,东莞大益茶业科技公司是大益茶走向国际茶市场的重要加工基地之一。胡荣华介绍,大益的勐海茶厂主要生产传统紧压茶和散茶,所有的茶包及柑普茶类便捷性快速消费产品生产都在东莞完成。目前,大益集团的普洱茶业务在国际上的销售还属于拓展期,是国际市场上的新兴品类,但他们相信,经过大益人的不断努力,普洱茶必将被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
陈永堂
用场景诠释茶文化
同一款普洱茶的风味,却因存贮条件不同大相径庭,这是陈永堂与普洱茶结缘的开始。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永堂收到朋友赠送的一饼普洱茶,品尝过后,念念不忘,便照着包装绵纸自己去买了一饼,却发现味道跟朋友送的截然不同。深究之后,他发现同一款茶的味道因为存储方法差异大相径庭,故而对普洱茶的存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92年,陈永堂开始对普洱茶的不同仓贮方式进行实验,并得出了普洱茶的理想贮藏方式——古粮仓式贮藏法,并在1995年建立了第一个普洱茶专业茶仓,正式开启优质普洱茶的生态干仓贮藏之路。至今,双陈普洱拥有超过13万平方米的生态干仓贮藏面积,被业界誉为“普洱专业仓储开创者”。
为消费者提供看得见的品质,是陈永堂在品牌建立过程中最看重的环节。双陈普洱自2006年开始自制新品以来,一直坚持选用3年以上陈期的勐海、易武区野放型乔木古树春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生态干仓贮藏,并向会员提供茶品寄存服务,逐步获得市场的认同。
针对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陈永堂开发适合年轻人的品牌“双陈畅品”。
在近二十年喝茶、做茶的过程中,陈永堂对茶文化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一道好茶,可以聚集世界各地的朋友前来品饮。以茶会友的文化习俗,让陈永堂有底气走出东莞。在东莞扎稳脚根后,双陈普洱开始拓展北方市场,经过多年经营,北方已成为消费双陈普洱的主力军。围绕茶文化展开的交友、保健文化,使双陈普洱做出了东莞特色。
“目前,我们开始关注喝茶的整个文化场景,并准备将这些场景推广到东莞整个茶行业中。打造合适的饮茶场景,需要风格相匹配的器具,这也是双陈普洱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陈永堂认为,用场景来理解茶文化,能赋予茶更广泛的文化内涵。从当年对茶仓储的关注,到如今对器具、品茶场景的重视,陈永堂关注与茶相关的一切。
为了满足各类场景所需要的茶配套产品,陈永堂从文化层面切入,思考不同群体对茶场景的需求。
不同生活场景适合不同的喝茶方式,为了满足各类场景所需要的茶配套产品,陈永堂从文化层面切入,思考不同群体对茶场景的需求。“对于喜欢中国传统饮茶文化的群体来说,他们喜欢传统饮茶器具;而习惯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对于传统的饮茶方式感到繁琐,所以我们也在开发适合年轻人的产品‘双陈畅品’。”陈永堂希望东莞不仅能成为普洱茶的集散地,也可以成为茶配套产品的集散地,满足各类消费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饮茶需求。
郑少烘
将茶“香”讲给爱茶之人
2008年,普洱茶投资市场在珠三角兴起并没有让郑少烘心动。在他眼中,茶始终是用来饮用的消耗品,东莞之外还有更大的市场。从2005年打造岁月知味品牌,到2012年正式向全国推广,对易武普洱茶本身特性与文化内核的深入发掘,让郑少烘与他的品牌走向全国。
聊到茶的好坏,每位茶人都会从树种、土壤、海拔等因素讲起,郑少烘也不例外。这些因素决定了茶基本的自然风味,他将其称为茶的基本特点。“乾隆初年开始,易武茶山成为普洱府的贡茶采办地,它高香甜底苦涩的淳厚口感,很符合中国汉文化审美特点。”郑少烘介绍,在选择将易武普洱茶作为主营产品前,曾经过长年的实地考察。
通过长年走访易武产区,郑少烘用三层分类的方法划分易武茶的香型。
通过长年走访易武产区,郑少烘开始用河流、山脉的走向划分土壤,将岁月知味产区的易武茶以风味为基础,用三层分类的方法做精细划分。“目前能够提炼出这种风格分法的,只有易武。”郑少烘将易武普洱茶分为三大香型带——花香带、蜜香带与原野香带。这种以香型特点为基础的分类法,一经岁月知味提出便受到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
在花香带、蜜香带与原野香带三大类型中,郑少烘继续通过香型细分,例如花香带中又分为凤凰窝、草果地、薄荷塘等第二层风格。“第二层风格还能细分。根据我们近十年的探索,基本构建了三级分类的方式展现易武普洱茶的风格特征,为消费者讲明白易武茶好在哪儿、香在哪儿。”郑少烘介绍,为了推广岁月知味提出的易武普洱茶香型分类,他从2018年开始在普洱杂志开设专栏“郑少烘说易武”,并与云南出版集团共同出版著述《易武——茶人的原乡》。
易武有着五百多年的种茶历史,郑少烘希望岁月知味能依托易武的历史,成为传承贡茶经典的品牌。“我们希望能将茶与文化更紧密地结合,接下来将重点发掘清朝贡茶的历史。”郑少烘介绍,茶贸易是商业文化的结晶,古人将茶从古道运往世界,里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挖掘。
目前,岁月知味正在建立全国范围的销售渠道,力求将茶“香”讲给全国爱茶之人。“东莞包容、分享的文化氛围也在驱使我们做这件事。”郑少烘说,虽然双陈普洱、老茶会、岁月知味等茶企业走出东莞的时间有前有后,但他们都有往外发展的意向,而正是东莞人爱茶、藏茶的肥沃土壤,孕育了东莞现在这批和而不同的茶人。
陈志娟
执着白茶,用心做茶
陈志娟
2012年,陈志娟受邀参加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周年庆活动。在活动现场看到了福鼎白茶品牌“绿雪芽”,其包装独特、口感甘怡,让陈志娟对白茶一见钟情。
随着中国茶界对东莞茶叶仓储技术的认可,红茶、绿茶、白茶等各类茶纷纷涌入东莞茶市场,消费者也有了更多选择。2017年5月20日,由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福鼎市茶叶协会主办的“520白茶之夜”在万江梧桐小镇举行,并成立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白茶分会、中国白茶东莞体验中心。
据了解,福鼎白茶年生产量达一万多吨,近年来树立了一大批专注于白茶的品牌,白茶独特的健康功效越来越受到东莞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关注。“好的茶不是单靠广告宣传就能炒作出来的,一个好的茶人,要想做出一款让众人认可的茶,就必须很用心。”陈志娟介绍,她一直秉持着“执着白茶,用心做茶”的精神,通过八年时间对白茶的用心经营,她已成长为绿雪芽白茶东莞总经销商。
近几年,除了云南普洱茶,福鼎白茶也在东莞迅速发展,产量和需求量持续增长。“白茶的市场还未完全打开,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陈志娟表示,随着东莞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类茶种在茶市场都有一定占比,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已成为不少爱茶人的共识。要全面打开市场,白茶的推广仍需众人继续努力。
【撰文】李彤晖
由受访单位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