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小伙子上央视《开讲啦》,原来是分享……

汕头青年
+ 订阅

7月1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开讲啦》专题节目开播。

节目中,来自汕头市的“90后”林岳锋,作为受邀的6位“新锐青年农民代表”之一,与主持人和水稻专家视频连线,对话交流新时期水稻种植话题。林岳锋还通过央视平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潮阳丝苗米和用丝苗米煮成的米饭,介绍丝苗米的特性、优点,以及机械化、集约化、智能化的种植过程。

节目播出后,许多人对“90后”林岳锋如何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打造潮阳丝苗米生产基地及品牌产生了兴趣。

△农忙时节,在田头准备操控无人机播种的林岳锋(右)。

田头所见,现代农民操控无人机播种

7月31日,双夏农忙时节,记者顶着炎热天气来到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玉一村,下田头采访“新锐青年农民代表”林岳锋。

道明来意,记者随林岳锋来到西胪镇泉塘村,穿过崭新漂亮的村居后拐进一大片开阔的田地,这里沟渠纵横,水质清净,不远处是连绵的绿色山峦,一派充满生机和绿意的田野景色。指着眼前这大片已平整灌水好的田地,林岳锋对记者说:“锦沣合作社在泉塘村承包了900多亩耕地,这里的水稻种植,从耙地、播种、施肥、灭虫、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他跑下田埂,代替正在操控无人机播种的弟弟林岳滨上来休息一下。

林岳锋先是检查一下无人机的电量,抽取机上一个长方型匣子,打开观察里面谷种的存量。随着一阵机器轰鸣,直径约一米的无人机徐徐升空,在离耕地三四米的高度,按既定的飞行线路播下谷种。

据林岳滨介绍,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播种200亩水稻,只需几个人操控几台农用无人机,用数天时间就把眼前这一大片农田完成播种,直接节省了以往在田间或大棚播种育秧,然后插秧的二个环节。现代农民凭藉现代科技,使传统耕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他们的父辈想不到的事情!

回乡务农,原本是个“不得已”的选择

在田头,林岳锋已是一个务农好把式。但许多人想不到,几前年的他只一心想到外闯荡并摆脱农门。

1994年出生的林岳锋,从小就跟随种田的父亲下地干农活,体会到传统农作的辛劳,他不想长大后还当农民。从2012年读建筑中专开始,林岳锋就利用寒暑假出外打工,从杂工做起并逐步学习建筑测量技术。2015年,从嘉应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后,林岳锋先后到过东莞、广州、上海、无锡等城市从事建筑行业,从测量助理做到测量队长,每个月能拿一万多元的薪水。经过几年的闯荡打拼,他自认为可以技术傍身、跳出农门并干出一番事业。

但是,家乡情结始终隐藏在林岳锋的内心。

每当逢年过节回家,林岳锋看到父亲带领全家人,在刚建立不久的农业合作社上终年忙碌却收益甚少,他感到不是滋味。在对合作社结构、产销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后,林岳锋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二是水稻品种种植比例不合理、并且没有提升产品的价值。

他与父亲林宋文交流,林宋文也认可大儿子的看法,但认为单靠自己和小儿子林岳滨的能力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于是,林宋文就试探着对林岳锋说,“要不,你回来合作社帮下忙?”父亲的这一提议,使林岳锋相当犹豫。

林岳锋坦言:“那时,我已习惯在外工作打拼,回乡务农还真没想过。但面对合作社的现状和力不从心的父亲,还是想为家里出一把力。”于是,2016年10月,林岳锋辞职回到汕头,准备为锦沣合作社重上台阶出把力。

科技兴农,敢于在农业领域做新尝试

回乡参与合作社建设经营,对林岳锋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对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机。                         

这个合作社是林宋文于2010年牵头建立的,除了种植水稻,还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70台(套),但粗放的管理模式加上农业全程机械化的程度不高,运用科技、引进新技术的理念不强,致使效益一直不高。

林岳锋到来后,结合自己在建筑行业学习到的管理经验,首先对合作社进行整合,优化管理模式,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度,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得到发挥。另一个重点是对合作社的传统农机进行更新换代,大胆引进农用先进设备及推广应用,推行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添置的翻土机、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这些机械广泛应用于犁田、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等各个生产环节,大大提高了农作效率。

2015年,在林岳锋的建议下,合作社引入了水稻超声波技术,这在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是第一个采用的。据介绍,通过用超声波技术给水稻种子“洗澡”,能激发种子的潜能,让合作社水稻的年产量上升了10%~20%。同时,林岳锋还引进“农眼”大数据管理系统,这种将物联网技术规模化应用到水稻田间管理的模式,在汕头市农业领域尚属首次。

△通过“农眼”实时监控田间管理。

现在无论身处何地,林岳锋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农眼”实时界面,他告诉记者,“我们通过稻田间安插的一个个电子设备,对1000多亩稻田不间断监测水位、温度、湿度、风力、风向和虫害等情况,让田间管理更科学更有效率。”

打品牌出效益,获社会赞许受父亲认同

合作社以往效益不佳的另一原因,是水稻品种种植比例不平衡和缺乏品牌塑造,林岳锋做的第三件事就是打造潮阳丝苗米品牌。他告诉记者:“之前,合作社主要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产量较高但销价较低。我们这里的耕地有着榕江水的滋润,环境优美土质优良,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大面积种植质优价高的丝苗米。” 

△“90后”成了种田能手

2017年,林岳锋注册了“锦沣粮”商标,希望提高产品价值,并通过电商与传统渠道销售相结合来打响丝苗米品牌。

在林岳锋与其率领团队的努力下,合作社生产的“竹占”“象牙占”“汕美香3号”“金香丝苗”等一批较具名气的特色稻米品种,除原有的渠道外,还进入了城镇的超市,并借助淘宝、公众号商城、农信社商城等电商,进行多渠道全国销售。

现在,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达6000多亩,农机设备从原来的70多台(套)发展至200多台(套)。2019年在省市区三级扶农资金的支持下,林岳锋建成占地二亩的全产业链丝苗米加工储运中心,服务周围五个乡镇的水稻跟农户,带动农户600多户,服务面积达2.4万亩,得到了农户们的赞许。

△占地二亩的全产业链丝苗米加工储运中心。

规模发展和品牌经营给合作社带来的经济效益,让原先观念有些不同的父亲看到科学管理、科技兴农的示范性良好前景,也对林岳锋的做法及能力产生了认同。

上央视讲农活,展现新锐青年农民风采

今年6月4日,林岳锋接到一个来自北京的陌生电话,说是想邀请他参加央视的一个节目。“一开始我有点不相信,还以为是什么诈骗电话。”林岳锋说,“经对方解释后,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们详细地询问我是不是90后?以及种植水稻的一些情况。几天后,我收到了央视的正式邀请书。”

《开讲啦》这一期专题节目,主持人是撒贝宁,嘉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万建民。林岳锋是在合作社的办公室同步拍摄视频与北京进行连线录制

7月18日晚节目开播时,作为第一个连线的“新锐青年农民代表”,林岳锋首先请观众看一看他面前的两碗米,一碗是生的大米,一碗是煮熟的米饭,向观众介绍潮阳当地有代表性的优质大米丝苗米,朴实而生动的“带货”,让丝苗米的米香与口感溢出荧屏。之后,林岳锋还抓住机会,向万院士提出如何保质增量及水稻龙虾共养问题,得到了院士的互动解答。

《开讲啦》在央视的播出,让全国观众认识了林岳锋这个回乡务农并做出一番新作为的90后,同时也了解了潮阳丝苗米这个优质水稻品种。

采访当天,林岳锋与记者一起回看《开讲啦》的视频,林岳锋笑着说,想当初,我跟父亲说好自己辞职回来,就帮忙三年时间,没想到一下子干到现在第四年了。“说实话,现在我心里已放不下合作社了。因为这几年的实践体会,让我觉得从事现代农业还是一件很有意思、也有前景的事。潮阳区榕江片有那么多的优质良田,但愿意留在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真是太少了。这一次能够作为新生代农民代表上央视,是对我在回乡务农从事水稻种植产业的一个肯定。我认为,如今国家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是年轻人回乡创业的大好时机。我会带领我的团队,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让现代农业后继有人。”

(来源:特区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