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
广东省英德市连樟村
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粤北贫困村
如今
已成为人人熟知的“网红村”
那么
连樟村的历史由来
是怎么样的呢?
连樟村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原始、原生、原态、原汁、原味自然生态文化;另方面是有赖布衣风水诗描述为福地的人文生态文化。
连樟村委位于连江口镇东南面,东北面与下呔镇交接,西北与城樟村委相连,南面与黎溪镇毗邻。面积约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
下辖周洞、七坑、根竹坪、东坑、上排、田心、西坑、上楼、下楼、马下、甜塘、坳背、新村、沙潭、禾湾、杨梅坑、塘旺等17个自然村,人口共2200人,主要姓氏有陆、邓、卢、谢、林等。
2019年12月31日,连樟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说到连樟名称的由来,得先从下呔说起。下呔属高丘陵地貌,四面环山,中间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小盆地。下呔始建置于洪武二年(1369年),时称“下磜 ”。
这说明在1369年之前,便有移民选择在此定居。
到明正德五年(1510),下呔已居住着邓、陆、朱、梁、马、赖、邝、袁、罗、邱、吴、黄、曾、何等姓族,而其西南面,现连樟、城樟一带因峰高林密,仍鲜有人烟。这些族姓人在耕作之余,常结伴到山林中打猎。
传说,有一天,猎手们在山林中发现一头野鹿,便紧追不舍,一直循踪追至位于下太西南面现铁溪林场的原始森林中。
鹿是捕获了,但猎手们个个头昏目眩,呕吐腹泻,开初,人们猜疑是否冒犯了陆氏列祖列宗,因“鹿”与“陆”谐音。
后请老中医诊断,心中的疑惧释然,原来猎手们吸入了森林中的瘴气。从此之后,人们便把现铁溪林场西南面那莽莽苍苍、荒芜人迹的地方畏称为“大瘴之地”,同时把打鹿改称为“打山牛”。
到了崇祯年间(1611—1644年),由于下呔人口的增加,生存面临困境,于是便有人家陆续从各自的姓族中搬出,往西南的大瘴之地迁徒,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大瘴之地已有编民百户。
由于大瘴之地的“瘴”字不吉祥,逐把“瘴”改为“樟”,称为大樟之地。
同时把发源于现铁溪林场黄沙水附近,全长20多公里,流经大樟之地并注入北江的溪流称之为“大樟坑”。
由于大樟坑水量丰沛、湍急,成为大樟之地的黄金水道,从康熙年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连呔公路尚未开通之前,本地村民用盘艇把柴炭、木材及农副产品运至大樟坑口销售。
光绪十二年(1886年),大樟之地纳入捕属竹迳都下太樟图,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地方官署在大樟之地设立大小樟乡。
民国29年(1940年),旧英德县府把大樟与小樟相连归合,改称为连樟乡,民国34年(1945年),连樟乡归入连呔乡。
到建国后的1952年,英德县政府把全县重新划分为246个小乡,将连樟一分为二,把粗石坑、大伙岭至北江边的区域划分出来,另立小乡。
由于塘坑、坑边、松岭一带旧时俗称“皇城”,于是取其中一个“城”字与连樟的“樟”字相连,取名“城樟”。
连樟称谓不变,其名称先后为连樟高级合作社、连樟大队、连樟村委。
连樟属高丘陵地貌,大小山峰纵横,耕地分布于各峡谷之间,且不连片,可耕作面积不多,粮食仅可自给,但林木资源却十分丰富。
连樟的村庄散落在长长的谷地坑水两边,两边山峰与谷地坑水并列前行,比起许多巨岳奇峰来,这些山并不高,但它出奇的秀丽,却透迄起伏,青翠欲滴,比起那些阔江大河来,贯穿其间的大樟坑只是一条小溪流,但它出奇的安静,溪水浅浅地掠过卵石、沙砾、水草,即使遇到陡陡的溪床,它只是加快速度坠入小潭,轻轻的似乎毫无声响。
与小溪流相伴的是两旁一垄一垄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山间小路,绿树翠竹掩映下的村落,时不时传来鸡犬之声,好一派田园风光。
据当村民介绍,连樟村自然生态环境好,是一处福地。
连樟村17个自然村中,又以坳背、甜塘、马下、上楼、下楼、西坑6个自然村为中心村。
大樟坑水源自铁溪林场,流经连樟辖区,水资源丰沛,现已建成水电站四座。大樟坑水由铁溪林场黄坑、瑶婆石坑、石头坑、大南山坑等四条坑流汇合为一条大坑水,流至西坑村右侧又与一条来自仙水塘村和西坑窿的一条坑水交汇,流向连樟村中心村近千亩田园,环绕田园形成半月形湾流,如一条飘逸的玉带将连樟村中心村缠绕,故为“玉带缠腰”。
以连樟村中心村为主体,山岭地势溪水独特:左前方远远而来的铁溪林场大南山山脉,延伸至连樟中心村对面,山岭起伏连绵,形成状如虎、牛、马、羊的动物,栩栩如生,又如一条条飘动的旗子。而连樟中心村背靠马头脑山,层层而来,山峰林立,亦有狮、虎、猪、鸡、牛、羊之状的动物,与大南山而来的山岭万物隔坑而对应。
大樟坑湾流形成的月形田园,实际是大樟坑最大片的沙滩地,地面上有一小山岭状如鲤鱼在滩涂草丛中产卵,故为“鲤鱼打灿”。
中心村的六条自然村便依着“鲤鱼”的嘴、头、脊、尾而建村子,整条“鲤鱼”又靠在状如龟形的“龟山”边,“龟山”为中心村的后龙山,由马头脑山脉延伸而来,头向着大樟坑。
“龟山”右前方,便又是一大片山岭,亦有猪、牛、羊、鸡、鸭景状,而在一山岭前即丘冲村前行五十米的大坎头,有一庙叫乌桕庙,祭祀主神为曹主娘娘与她嫂子,称“姑嫂庙”,还有各众列神,同时亦拜祭陆氏族群俗神陆升三郎,被称为有求必应的“大幡师主”。
站在乌桕庙曹主娘神位前,左旗山,右鼓岭,吃着湾流而来的大樟坑水,压住对面两条远远而来的猛虎、雄狮、强龙等山岭,让各方汇于此而又相安无事,故名“娘娘坐岭前”。
实地调查,乌桕冲古庙位于连樟村委乌桕冲处,坐西向东,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于光绪年重修。进深11.7米,面宽7米,占地面积81.9平方米。
灰沙砖木结构,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木门夹、石门枕,木门已废弃,门额未见庙号,但绘有八仙等画,虽经两百多年,色泽仍较鲜明,内容可辩。二进一天井,天井杂草丛生。前堂只剩下墙身,后堂有四根圆柱,石柱础,瓦面已倾斜。设有香案,供奉主神曹主娘娘,配神为其他仙人。
门外一侧墙上镶有碑石一块,上刻“从来建庙原为集福必显,神灵仗维,曹主娘娘暨列圣神共昭明不爽,威灵显自天朝神化弥伦,恩膏垂诸丕士,所以享礼祀至今不替于乡,乌桕冲古庙自建祠以来,目鉴在兹,遐通共沐鸿庥矣,今日倾颓,缘化士民,授成于巧匠,自兹庙宇告成,荣登宝座,则大道岁被,士必衣紫腰金,丰必麦穗两岐,必保泉莫竭,啇必缠千贯,神威维镇于一方,圣德大遍于宇内,所捐诸福有攸归矣,是为序。(捐款者芳名)… … ”
连樟中心村大樟坑水由左向右湾流而过“姑嫂庙”后,流出黄坭塆。
此处狭窄,一水湾流,两山弯长,状如月形岭,是为中心村的出水口,有一关帝庙,故为“关爷守宝塆”。这里,两山夹一溪水,山如月形,水如湾月,故称“月神把水口”。
连樟中心村大樟坑水沿水路而上是田心、上排、东坑、根竹坪、七坑、周洞,往上至铁溪林场;往下流出沙潭、禾湾两村,然后又流过杨梅、塘旺等村,最后流向属城樟村的粗石坑、大伙岭、淡地,汇入北江。
因此,连樟村是一处福地,故有连樟村老人提供民间传唱的赖布衣风水诗内容如下:
鲤鱼上滩头,金龟水中游。
猪羊山坳过,雉鸡山边走。
狮虎远山来,马牛旗鼓齐。
关爷守宝塆,月神把水口。
娘娘坐岭前,各方相安守。
谁人估得中,黄金斗打斗。
[说明]
1、娘娘:指北江女神曹主娘娘,地方志书称虞夫人。
2、斗打斗:指一斗又斗,斗为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一斗水为两斤。
【附:连樟村生态文化诗】
刘国珍(英德英城)
连樟吟
当年大瘴气连天,秀水奇山也枉然。
盛世中华重崛起,脱贫号角响村前。
陈克明(英城诗社)
忆江南·连樟好
一
连樟好,环境最清幽。
碧水潺潺琴韵起,青山莽莽翠华流。
野鸟竞啁啾。
二
连樟好,生态尽天然。
古木荒藤遮曲径,青苔乱石沐清泉。
彩蝶戏沙湾。
三
连樟好,耕种顺天时。
茶叶冬瓜无打药,灵芝竹笋不施肥。
味道可称奇。
陈孟谋(英德桥头)
题连樟村
两岸青山一水分,清溪鱼影戏流云。
英州最美田园曲,尽在连樟十七村。
黎桂珍(英德英城)
题连樟村
林密溪清尘不染,群峰滴翠径幽深。
小村散落桃源里,更有民谣引鹤音。
谢秋玲(英德英城)
题连樟村
茂林修竹遍山川,错落烟村玉带连。
亘古旗峰相守望,千年历史证桑田。
陈金莲(英德英城)
连樟新赋
风水宗师有锦笺,荣华富贵梦魂牵。
上乘格局人和定,崛起今朝尧舜天。
黄永爵〈英德东华〉
七绝 生态连樟赞
叠翠群山秀水连,葱茏碧海漫无边。
绝佳生态游人醉,尽享清新大自然。
叶秋秋(英德英城)
题连樟村
千树新开映碧堤,风牵玉带绕花溪。
炊烟袅袅幽篁掩,醇酒飘香落苑西。
李玉贞(英德英城)
七绝·五到英德连樟树
故地重游意倘徉,乡村旧貌换新妆。
垢污杂乱无踪迹,鲜艳红星正耀芒。
伍于先(英德英城)
生态连樟
百里丛林世外源,烟岚袅袅半山村。
蜿蜒岭脉田园秀,溪水奔流鸟雀喧。
张小科(英德鱼湾)
连樟风光
玉带缠腰活水流,山丘起伏彩霞悠。
田园生态谁家美?耀眼连樟胜一筹。
陈松高(英德英城)
连樟仙境
丘林翠茂绕村庄,溪水清流十七乡。
日照山幽青雾起,人间仙境此中藏。
李建鸿(英德英城)
连樟见闻
流香曲水绕村前,碧蕴丹心育后贤。
福地缘由宗德荫,东来紫气布金田。
张玉珊(英德鱼湾)
喜赞连樟村
绿树奇峰水绕乡,珍稀百宝岭中藏。
和谐邻里勤耕作,生态山村遍地香。
谢岳升(英德英城)
英德连江口连樟村
生态连樟景色幽,二元结构众人愁。
扶贫政策亲民举,致富奔康有盼头。
丘定固(英德英城)
鹊桥仙·连樟村
连樟村里,群山岭上,鸟语花香春意。清新空气好风光,游人醉,溪头鸭戏。
修桥筑路,开天辟地,精准扶贫扶志。东风浩荡满乾坤,再创造,人间盛世。
林英池(英德英城)
过连樟村(古风)
村隔山连水绕村,重重山水最消魂。
村疑玉帝星图谱,山似瑶台百褶裙。
卧虎藏龙天畜旺,谐风朴俗庶黎淳。
心仪处处观难尽,何日方成当地人!
吴远辉(英德英城)
连樟福地
玉带缠腰藏僻地,虎狮百兽奋摇旗。
鲤条打灿儿孙旺,世代安居乐业宜。
邝群财(英德下太)
题连樟村
峰林叠翠一河牵,玉带迢迢绕沃田。
福地原为天赋就,连樟筑梦在当前。
刘广平(英德西牛)
今日连樟诗
世人终识此清幽,四面环山绿水流。
邻里乡村成闹市,连樟花草隐深沟。
玉门望得春风度,僻壤迎来贵客游。
谁说桃源非隔俗,盛名早已遍神州。
邓丽华(英德望埠)
夏日连樟河
古木参天绿帐多,清流缓缓漾轻波。
炎炎盛夏童犹喜,笑语欢声趣满河。
冯衍平(英德连江口)
福地连樟
秀壑奇山故事多,清溪两岸润田禾。
天成宝地桃源境,绿树楼前百鸟歌。
欧大先 (英德英城)
连樟村宜居地
猪肥马壮串山林,玉带缠腰万斗金。
谶语敲来风水地,高楼竖起大家寻。
来源:英德电台FM999
编辑: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