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的白沙茅龙笔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白沙茅龙笔的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献章,号白沙先生。
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已有详实记述:“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扑野之致。白沙当称为茅君……又称为茅龙”。
制作方式
白沙茅龙笔所用草料十分讲究,系以新会圭峰的茅草为主要材料。
须选摘背风向阳、不老不嫩、茎壮粗大、长短适宜的茅草,加以剪裁后,要将茎部锤砸成扁状,经晒干再浸泡2至3天,便可按照设计的笔形进行刮青削草,即用利刀、锉刀对草料进行快速刮削并手拉成笔坯,此道工序最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茅龙笔的成型和使用效果,须有熟练的技艺。
笔坯经浸胶、风干和梳整后,再用红、白丝绒绕扎,并配以笔帽、丝带等饰物,茅龙笔即制作完成。其造型笔头修长,古朴雅致,极富自然美感。
书法呈现
白沙茅龙笔古朴雅致,笔锋极富弹性:笔触苍涩,牵丝、飞白效果极佳,宜作行草,亦可用以勾勒山水。由于茅龙笔的笔锋富有弹性,笔画顿挫拙重,别具一格。以茅龙笔书写的作品刚劲有力,气势豪放。
陈白沙所创茅龙笔一问世,便以笔划拙重、笔触沧桑、牵丝飞白、峭削槎枒、奇气豪放的特有风格,被称为茅龙书法,后人更有“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的评价。
陈白沙的“茅龙书”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蓖麻诗卷》等清奇瑰伟,纵横开阖,是珍贵的艺术文物。
茅龙笔做工考究,豪华高雅,古朴大方,极富自然美感。这种笔的制作成功开创了以植物纤维制笔的新途径,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
2008年,白沙茅龙笔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