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揭秘连南九旬老人“寻宝”68年
一场大雨过后,山路变得酥软。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东北方向的石泉山,在雨中显得格外突兀。雨水冲刷下,山脚的地表裸露出几块造型独特的石头。行走于此寻找“石泉夜渡”遗址的禤振文,随手捡起来查看。
呈梯形,敲击痕迹斑驳,单面弧型有刃而锋利……这种石头是什么东西?又是谁留下的?握在手中观摩许久,这位乡村教师心中充满了疑惑,也萌发了一探究竟的念头。
时间是1952年春天。从此,22岁的禤振文一头扎进文物保护、收集生涯,那些在村民眼中不值一钱的古怪石头、残缺陶片都成了他寻取的“宝物”。后来,他才知道当年捡到的石头是石锛,属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工具。
“那是几千年甚至是一万多年前古代人类用过的石器,观摩它,仿佛就能看到他们在古时连南生活、栖居的场景。”现年90岁的禤振文说。
一件文物沉淀着一段历史,篆刻着久远的时光印记。他68年来收集的3900多件文物,汇就了怎样的传奇故事?他又是如何几乎凭一己之力,揭开石泉山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面纱?
禤振文认为,石泉山遗址和文物,有连南人的根。
奇怪的石头,残缺的陶片
“哇!当时看到回信内容,非常惊喜,心情振奋。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距今数千年前至一万多年前。”
“禤校长?喏——右边有围墙那家就是。”在寨脚村寻访禤振文的家,村民热情指路,“他是我们村的名人啦,常年做校长,有文化,爱收藏‘宝物’。”
古时候,这里的原住民在石泉山上筑寨而居,隶属于连南县三江镇的寨脚村,因坐落在石泉山寨脚而得名。生于斯长于斯的禤振文,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1952年,成为石泉小学教师不久的他,为了给学生讲解本地历史知识,他来到了石泉山寻找“石泉夜渡”遗址。
石泉山。
“我听阿公(爷爷,下同)讲,以前三江河从石泉山下流过,村边就是龙船湾码头,来往于连州和三江的船很多停泊在此;村民过河耕作,夜色降临仍有人乘船摆渡,灯光船影倒映水中,别有一番景象,于是就有了‘石泉夜渡’一景。”操着客家话,禤振文对68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
时值初春,刚下了一场大雨,山体被雨水冲刷,形成道道溪流。不经意间,禤振文被地表裸露出来的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和陶片所吸引,便随手捡起来察看。“石块有明显的敲击痕迹,一面是平面,一面是弧形刃,而且锋利——造型很奇怪,”禤振文还发现,而那些残缺的陶片与家里所用有着根本的不同:表面粗糙,有方格纹或绳状纹,质地也没那么硬。
这到底是什么?有何作用?又是何人留下来的?……他的心中升起了一连串的疑问,也激发了一点好奇心。“因为这一点好奇心,不曾想却因而与文物结缘,不离不弃度过了68个春秋。我与石泉山文物,像结交朋友,也有一个从认识到了解的过程。”老人说。
石锛。
从此,他对离家不过百米远的石泉山留意起来,每到周末总爱到山里走走,去拾取这些奇怪的石头和散落在地表的陶片。“捡得越多,心里越焦虑,”禤振文说,受限于个人知识水平,以及相关书籍的缺乏,自己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省开展了文物普查。为一解心中疑惑,他把自己收集到的部分石块、陶片寄给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不久,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徐恒彬回信告诉他:“石泉山遗址,出土有陶模,是制陶工具,我们认为是制造陶器的地方,可能是窑址;石器和陶器属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
“哇!当时看到回信内容,非常惊喜,心情振奋——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距今数千年前至一万多年前,”禤振文回忆当时情景,像孩子般手舞足蹈,“这使我知道自己的家乡在数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极大增加了我关注石泉山文物的兴趣。”
罕见的玉锛和石璧
村民们经常看到,一手拿着蛇皮袋、一手拿着铁锹或小锤的禤振文,老是往石泉山跑,对此村民笑称:“禤校长又去‘寻宝’了。”
1931年出生的禤振文有8兄妹,他排行老四。纵然兄妹众多,禤振文依然能读完了小学,在那个年代实属难得。“这都得益于阿公重视教育。”禤振文告诉记者,阿公禤钟灵是县城里的大夫,熟读四书五经,在他引导下,禤振文8兄妹都上了学,其中二姐还习完高中课程,学历最高。
在阿公耳濡目染下,禤振文爱看书看报,小学毕业后因抗战开始,不得不辍学。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上过学,他在1951年被聘为了石泉小学的教师。在任教中,他兢兢业业,先后担任石泉小学、南岗中心小学、县民族中学等多所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等职,教学水平得到充分认可。
禤振文在石泉山寻找文物。资料图
在业余时间,他则把全部心思花在了石泉山文物挖掘和收集上,成了一位文物“痴”。村民们经常看到,一手拿着蛇皮袋、一手拿着铁锹或小锤的禤振文,老是往石泉山跑,对此村民笑称:“禤校长又去‘寻宝’了。”而陌生人则以为,他是个“收破烂”的人。“那些石头、陶片,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个‘宝’。”禤振文对此丝毫不以为意。
禤振文介绍收集到的文物情况。
最辛苦是在南岗中心小学担任校长的8年。学校离家有20多公里路,每周六中午放学,禤振文就步行近5个小时回家,周末一大早就去石泉山,下午又步行5小时回校,8年未曾中断。
如此执着,在于他随着对石泉山文物认识的逐渐加深,与石泉山文物的感情也与日俱增。“从前人类用过的石器、陶器散落在石泉山,因为雨水冲刷,有的重见天日,它面临着两种命运:一是被重新埋入地下,无人知晓;二是被人们在劳作中使用的工具毁坏,面目全非。埋入地下的或许还有重见天日的机会,被毁坏的则意味着永远的消失。被毁坏的就不仅仅是几块石头或陶片,而是我们人类活动的一段历史的记忆。”他说。
石泉山文物大多都是雨后露真容。因此,他最喜欢在雨后去“寻宝”,常常有惊喜。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夏日雨后,他照常来到石泉山山腰,在专心致志挖掘时,由于山坡泥土湿滑,禤振文一个站立不稳,向下滑倒两米多,手脚擦伤。起身时,他却被因自己滑倒导致地表泥土脱落而裸露出来的一块石头深深吸引住。
“好似一块石锛,但颜色有异,”此时的他,已对文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他顾不得浑身泥水,急忙捡起来就往家里跑。经过浸泡、清洗,他发现这是一个玉锛。“玉锛十分罕见,它磨制精美,有双肩单面刃,顶部还保留着打制的疤痕,”禤振文说,这块长度不足6厘米的玉锛也成为他68年来收集到的最喜欢的文物之一。
玉锛。受访者提供
由于他热衷于收集文物,村民们都知道他这个嗜好,往往找到有何稀奇的物品,都会送给他。“有一块村民送的石璧,很珍贵。”禤振文回忆,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村民上石泉山挖草药,不经意间挖出了一块圆形、中间有孔的石头。
“这块新石器时代的石璧,外径有11.97厘米,厚1.2厘米,中有圆孔,基本完整,非常难得,”禤振文说,这是古人用来祭祀的物品,也当作礼物来送人。
石璧。受访者提供。
最大的遗憾
“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但我却错失了,可能失去了一次重要文物发现的机会。”
日积月累,收集的文物越来越多,禤振文在自家的4楼,专门辟出3间陈列室,用来摆放数十年收集到的文物,还专门安装了空调,一来用于保存文物,二来方便文友前来观摩、探讨。
禤振文与来访的文物爱好者一同探究经验、交流心得。
“这是石锛,是古人的砍砸器;这是石镞,古人狩猎的武器一种;这是砺石——就是磨刀石,用来磨制石器用;这是双耳罐……”在文物陈列室,禤振文一一介绍,如数家珍。他认为,无论是石头还是陶片,这些可以触摸的历史遗物,对于我们认识这一方水土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他68年来收集的文物,都来源于石泉山上。“在石泉山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锛、石刀和夹砂粗陶以及制陶工具,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息,并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禤振文认为,石泉山是个古人类遗址,但最遗憾的是缺了人骨化石这一重要物证,“曾经有一个机会摆在我面前,但我却错失了。”
那是1970年,一位村民在石泉山开采石头时,挖出了一个人类头颅化石,并告知了禤振文。“我那时候一心收集文物,以为这些人类骨骼化石不是文物,也没有用处,因此就没有去查看。”他回忆,直至后来购买到了《中国考古》一书,才知道人类骨骼化石在古人类遗址中的重要地位,这才后悔莫及。“太可惜了,可能失去了一次重要文物发现的机会。”
禤振文向记者介绍68年收集文物的故事。
此后,为了弥补文物知识的缺乏,他购买了《考古学文化论集》、《人类发展史》、《文物修复与复制》、《东南考古研究》、《广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手册》等书籍进行研究,逐渐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半个专家”。
为了更好保护文物,禤振文边工作边刻苦自学,在实践中学习考古发掘、绘图、摄像及文物修复等技术知识,致力于留下完整的文物资料,保留其文物历史价值,为将来后研究、保护、传承石泉山文化做出贡献。目前,禤振文修复陶器有30多件,完成陶饰拓片多达200件。
数十年来,他常常在家中的文物陈列室一呆就是一天,潜心对文物进行分类造册登记,并制作文物信息卡片,给石器和陶器建立起图片电子文档。
改写了石泉山历史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石泉山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工作,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
位处连南县城东北方向的石泉山,是一座在平川上拔地而起的孤山,此山外貌独特,从西面看像是一只蹲伏的兔,从北面看又仿佛是一只趴着的猫,因而又被称为“伏兔山”或“猫公山”,古连南三江八景中的“石泉夜渡”和“伏兔春莺”就在这里。
千百年来一直以风景取胜的石泉山,因为禤振文数十年如一日的收集文物,其历史研究价值慢慢被揭露出来。“石泉山文物的发现和收集,源于禤振文老先生。正是由于禤振文的兴趣爱好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得石泉山文物不至于湮没,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石泉山文物,让我们能通过一件件石泉山文物,感知连南遥远而真实的昨天。”连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炜强认为。
68年来,禤振文收集文物有3900多件。
经过68年的收集、整理、修复和研究,禤振文收集的文物中,有石器800多件、各类陶器和碎片3000多件、青铜器10多件、动物骨骼和化石100多件,所收集的文物在时间上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朝一直延伸至春秋战国、汉代、南朝等,保持着完整的历史承续性。
“通过收集的文物,我发现在几千年前已有人类在石泉山栖居。古代的人类为什么会选择在石泉山立足和生活?石泉山文物与其他地方人类遗址的文物有什么不同?我边收集文物,边进行观察思考。”禤振文介绍,石泉山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事实证明,石泉山是粤西北地区年代较早、遗物较丰富的远古遗址。”
“3900多件石器、陶器、化石,虽残缺不全,毫不起眼,但它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粤西北悠久的历史,仿佛可以聆听到人类在那遥远的年代里,捕猎野兽时发出的呼喊。”禤振文说。
多年来,他积极向国家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反映石泉山文物的情况,多次写信和寄去石器、陶器等实物,向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汇报自己的文物收藏情况,使石泉山文物引起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关注。“因为我知道,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做好石泉山文物保护这件事。”他说。
由于有了禤振文提供的文物为佐证,1986年5月,石泉山遗址被连南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了有步骤的保护。禤振文的研究和石泉山的价值也逐步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
2013年12月初,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专家许建林到禤振文家仔细查看了其收集的各类藏品,认为禤振文收集的文物具有完整的历史延续性、高度的文物真实性和系统性。
当月底,省考古所及省文物鉴定站专家何斌、李岩、许建林等人前往连南石泉山进行现场勘查工作,认为石泉山文物遗存种类丰富,整个遗址将对连南及粤北地区的历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对此地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和规划保护。
2014年,在禤振文配合支持下,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东瑶族博物馆(连南)对石泉山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工作,认为石泉山古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时期的聚落遗址。
纵深
“这里有我们连南人的根”
每收集到一个文物,他会欣喜若狂,每修复好一个陶器,他颇有成就感……从1952年至今,是什么支撑着禤振文一个多甲子孜孜不倦地从事石泉山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和研究?他说,“我是石泉山下一个普通的居民,不是文物研究的专家,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在石泉山文物方面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仅此而已。”
近年来,除了考古界重视外,连南当地也掀起了宣传禤振文研究文物以及石泉山历史的热潮。
为系统总结禤振文数十载收集大量石泉山遗址的石器、陶器等实物并加以整理、修复和研究的成果,宣传其热心文物保护工作的精神,2018年3月,广东省考古所和广东瑶族博物馆协助并支持禤振文出版了《石泉山文物集粹》书籍。“该书籍的出版,为研究连南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是连南文物工作的重要成果。”广东瑶族博物馆副馆长周丽英说。
“石泉山文物集粹——禤振文集藏远古文物特展”在广东瑶族博物馆开展。
2020年7月10日上午,“石泉山文物集粹——禤振文集藏远古文物特展”在广东瑶族博物馆开展,本次特展选取了禤振文集藏部分文物共135件,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至汉代,吸引众多群众关注。被誉为“石泉山历史活化石”的禤振文,也被连南授予“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牌匾。
“通过这些文物,可探索石泉山遗址的历史奥秘,聆听远古的回声。”连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炜强介绍,今后连南计划将石泉山等区域按照3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积极创建申报石泉山遗址公园,打造石泉山遗址陈列馆。石泉山遗址的保护,或将从此迈入一个新阶段。
在禤振文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儿子禤名立、禤天申也十分关注石泉山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其中大儿子禤名立曾专门撰文提出建议。禤振文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石泉山文物保护行列中来,涌现出谢应平、李庆瑶、陈石喜等一批后起之秀。
现年90岁的禤振文,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但因年老力衰,腿脚不便,这两年他很少再上石泉山搜寻文物了。不过,他却当起了宣讲员——把家中文物陈列室免费开放供人参观,既做讲解员,也常与来访的文物爱好者一同探究经验、交流心得。
“每一件文物都是时光的记忆载体,”禤振文说,宣传好这些文物,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石泉山,了解石泉山,保护石泉山遗址和文物,“因为,这里有我们连南人的根。”
【记者】黄津【视频/摄影】梁素雅
【特约通讯员】房靖洋
【剪辑】叶镇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