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彩瓷烧制技艺是广东省广州市的传统手工技艺,是釉上彩绘的代表。它历史悠久,约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上,广彩瓷器曾因西洋商人的需求而大量出口。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历史发展
明代广州三彩,是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而烧制成的工艺品,运用中国织锦图案的手法,利用各种颜色和金银水进行钩、描、织、填,宛如无数金银彩丝织于白玉之上,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 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二十四年(1685年)重开海禁后,广州成了唯一的官府外贸港口,第二年,设立了由官府特许经营的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洋行——十三行。瓷器,也因为欧洲的大量需求,成为十三行外销的大宗商品。与此同时,珐琅彩料和配制技术,约于康熙晚期的1720年前后从欧洲传入广州,被欧洲商人要求使用在彩瓷上,由此创造了广彩独特的自有颜料,也就是广彩被称为“洋彩”的成因。
题材技法
广彩瓷器题材广泛,色彩鲜明。其烧制技艺主要包括彩绘颜料制作、彩绘工具运用、金“彩”技艺等。彩绘类型可分为手工彩绘、定烧彩绘、积金彩绘、岭南画派彩绘四大类。广彩瓷器品种繁多,主要包括日常用具、陈设及玩赏品、文具和娱乐用品、宗教法器等。
广彩瓷器有三彩、五彩、珐琅彩等不同的种类,还仿照西洋画法制成独特风格的彩绘瓷器。其烧制技艺根植于民间,体现出中西彩瓷技艺融合、颜料制作独特、岭南文化特色浓厚、彩绘手法和题材内容丰富这四大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彩瓷器烧制技艺至今在海内外仍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8年6月7日,广彩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