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民俗风情最后一期啦~
今天跟大家分享
顺德的“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是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种植桑树,以桑叶养蚕,以蚕沙、蚕蛹等作鱼饵料,以塘泥作为桑树肥料,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桑的生产结构或生产链条,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进,达到鱼蚕兼取的效果。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 史
桑基鱼塘(mulberry fish pond),是我国东、南部水网地区人民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创造的一种传统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2500多年历史。
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形成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蚕丝为中间产品,不再进入物质循环。
鲜鱼才是终级产品,提供人们食用。系统中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的好坏,也必将影响到其他生产环节。
有句渔谚说“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已然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
发 展
据史料记载,珠三角早在汉代已有种桑、饲蚕、丝织的活动。公元7世纪初,唐代各地商人和外国人都相继来广州贸易,贩运绢丝。
当时长三角已是“田稻再熟、桑蚕五收”之地。但当时种的桑是在广州附近的高地,与鱼塘没有联系,尚未形成桑基鱼塘。
当地农民经过长期种桑养蚕的经验,后来发现养蚕的蚕沙(蚕粪)可以养鱼,逐渐了解蚕沙是塘鱼很好的饲料。当时因需要生丝多,种桑养蚕亦多,蚕沙量日多,塘鱼的饲料也多,于是大量发展养蚕的同时,淡水鱼业也大量发展起来了。
由此,桑基鱼塘这种特殊生产方式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渐形成起来,并很快传到珠江三角洲各地。
现状
佛山顺德位于北回归线带上,遍布水网,纵横交错,但凡在这里发生的故事都与水有关。遍布各村的桑基鱼塘和田园风光,不仅描绘出了顺德的秀丽,也见证了临水而居的顺德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除了自然风光,在顺德,古塔余晖,与闹市相比,少一分喧嚣,多一分宁静。在湖面,时而碰见成群鹭鸟在水上嬉戏,一道道涟漪在水面上泛起又逐渐消失,宁静而自然。
桑基鱼塘,让鱼成为了顺德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材。在广东的淡水养殖业,顺德的名气如雷贯耳,无论是养殖技术还是从业人群的专业化水平,均位居同行前列。
顺德的鱼好吃是有原因的。桑基养殖的鱼体型健壮、零药残、零抗生素,相比一般养殖鱼,水分更高、肉质更嫩。
但如今,曾谱写着“桑基鱼塘”辉煌历史的顺德, 再也看不到老一辈所描述的“鱼塘一片连一片望不到尽头”和“塘里鱼儿肥,基上桑林绿”的景象,传说中宽阔的塘基上成片绿油油的桑林已无迹可寻。
尽管城市化发展势不可挡,日显珍贵的土地资源也被用于发展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但“桑基鱼塘”这种属于顺德的独特历史风貌,不能从我们的记忆中被抹去。
还想了解更多顺德民俗风情吗?
那就关注我们吧!
声明: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请及时联系我们告知删除,谢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